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这个问题其实说白了,核心就三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西方造不出“双脉冲发动机”,是因为西方认为“双脉冲发动机”技术复杂度过高,很难造的出来,所以西方重点押注的是“冲压发动机”。 首先说,西方早年就跟双脉冲发动机 “打过照面”,却硬生生走偏了路。那会儿美军正吹得火热 “网络中心战”,觉得未来空战靠的是预警机、无人机和战机联网,提前把敌人揪出来,根本不用导弹飞那么远。 所以美军给 F-22 配的 AIM-120C 导弹,射程才 120 公里,还拍着胸脯说 “够用 20 年”。欧洲一看美国这么干,也跟着跑偏,研发 “流星” 导弹时一门心思抠中近距离机动,超远射程的事儿早扔到脑后了。 中国这边却看得很明白。那时候咱们空中预警体系不如西方,真要硬碰硬肯定吃亏。就像下棋,先手没优势,那就练 “后手杀招”— 用导弹射程补预警的差距。 你预警机能看 150 公里,我就让导弹打 200 公里,在你视线外就发起攻击。目标一明确,科研团队就一门心思啃双脉冲发动机的硬骨头,后来霹雳 - 15 能成功,这步棋走对了太关键。 再说说西方军工的 “散装模式”,这简直是坑自己的 “神操作”。双脉冲发动机不是单独一个零件,得跟导弹的制导系统、燃料罐、弹体,甚至战机的火控系统严丝合缝配合,就像拼积木,少一块都搭不起来。 中国搞这个是 “举国发力”:航天科技集团管发动机,航空工业集团管弹体,制导团队就在隔壁办公。今天发现接口不匹配,明天就能坐一起改,效率高得没法说。 可西方呢?拿 “流星” 导弹举例,英国造导引头、德国造发动机、法国造弹体,6 个国家凑一起搞研发。看着人多力量大,实际上乱成一团。 德国的发动机跟英国的导引头信号对不上,两边企业先扯半天 “谁的技术有问题”,再争 “谁出钱改”,光协调这些事就耗了 3 年。 更要命的是,没有一个国家能拍板全局。想调整发动机参数适配弹体,德国怕增加成本不答应,法国觉得影响进度不乐意,最后只能拖着,研发进度极慢。 还有个隐藏的坑,西方在燃料技术上 “一条道走到黑”。双脉冲发动机对燃料要求特别高:第一次点火要猛,能把导弹推到高速;第二次点火要稳,不能中途熄火,中国早在 2000 年初就开始试新型高能燃料,反复调整配方,终于解决了 “二次点火不稳” 的难题。 可西方一直抱着老款燃料不放,等他们发现老燃料不行,想换新型号时才傻眼,国内化工企业早把军用燃料生产线拆了,都去搞民用化工品赚钱了。重新建生产线,不仅要花大价钱,还得等五六年验证。这时候中国的霹雳 - 15 都已经列装部队,西方只能干着急。 最现实的是,西方军工企业 “只认钱”,没动力搞双脉冲发动机。研发这东西要砸很多钱,还不一定能成;就算成了,西方各国空军也未必买账。 为啥?现有战机的火控系统跟双脉冲导弹不兼容,要想用,就得给每架战机升级,又是一大笔开销。美军算过一笔账:双脉冲导弹比现有导弹贵 40%,每架 F-35 升级火控还要多花 80 万美元。现在西方各国军费都紧张,哪舍得花这钱。 军工企业也不傻,与其费劲研发没人买的新技术,不如改改现有冲压发动机 — 又省钱又快出成果,还能赚稳当钱。直到最近几年,霹雳 - 15 在俄乌战场周边亮相,西方才慌了,原来远程导弹能在预警机视线外攻击,直接打破了他们引以为傲的 “体系作战”。 可这时候想追,哪有那么容易?技术欠账太多,产业链又不配套,再加上舍不得花钱,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在远程空空导弹领域领先。 说白了,西方造不出霹雳 - 15,真不是单纯技术不行。一开始战略就走偏,后来体系又拖后腿,再加上企业只看短期利益,一步步把自己逼到了现在的境地。而中国从一开始就选对了路,又有高效的协同能力,能造出霹雳 - 15 这样的 “空战杀器”,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
🐼有人说这次阅兵中我们的轰炸机轰6N不够惊艳,没有看到我们期待已久的轰20
【8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