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圈社&道哥说车 张浅】十一月的香港,微风中已带着些许凉意,但港交所交易大厅内的气氛却格外热烈。当上市的钟声悠然响起,赛力斯集团完成了从A股到港股的华丽转身,成为中国首家在两地上市的豪华新能源车企。
开盘市值突破2200亿港元的数字在电子屏上跃动,不仅记录下一个资本市场的里程碑时刻,更映照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崭新姿态。然而,比起这些令人瞩目的表面光鲜,更值得深入探寻的是这场资本盛宴背后的深层逻辑:为何这家成立不过数年的车企,能同时赢得消费者与资本市场的双重认可?国际投资者用133倍超额认购、超1700亿港元融资的热情投票,究竟向我们诉说着怎样的市场信号?

资本为何如此热情?
若将视线从热闹的上市仪式移开,仔细翻阅赛力斯近年来的成绩单,或许就能理解资本热情背后的理性考量。2024年,这家车企创下了销售49.7万辆的亮眼成绩,同比增幅高达96.98%;营收突破1450亿元,实现超3倍增长;更难得的是,在行业普遍陷入盈利困境的背景下,它交出了59.46亿元归母净利润的答卷。
这些数字不是孤立的财务数据,而是企业在真实市场竞争中实力的明证。进入2025年,增长的故事仍在延续:前三季度营收1105.34亿元,净利润53.12亿元,保持着超过30%的可观增速。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叫好不叫座”的当下,这份能同时实现规模扩张与利润增长的成绩单,自然成为了吸引资本目光的最大亮点。
资本市场的热情从来不是无源之水。精明的投资者们看到的不仅是眼前的亮丽数据,更是一个正在形成良性循环的商业生态:持续的技术投入催生了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优质的产品赢得了市场认可,市场回报又为新一轮创新注入动力。此次港股上市募集的140.16亿港元,明确将投向技术研发、渠道建设和全球拓展——这三个方向恰好构成了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稳固三角。国际投资者的踊跃参与,本质上是对这个良性循环模式的认可,也是对企业在更广阔舞台上复制成功能力的信任投票。

技术牌如何打成王炸?
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赛道,技术实力始终是企业突围的关键筹码。赛力斯似乎深谙此道,从其发展轨迹中可以清晰看到,技术研发始终被置于战略核心地位。从三电系统的持续迭代,到智能座舱的体验优化,再到自动驾驶技术的稳步推进,研发投入始终保持着相当力度。这种长期主义的坚持终于迎来收获期:企业构建的覆盖研发、制造、服务全链条的创新体系,让消费者真切感受到了智能电动汽车带来的体验革新。
市场的反馈往往最为真实。消费者愿意为其产品买单,本质上是对其技术路线的认同。而这种技术优势在财务层面的体现尤为明显:2025年前三季度47.68亿元的扣非净利润,26.70%的稳健增幅,这些数据背后是产品溢价能力的持续提升和成本控制体系的日益完善。
当一家车企能够凭借技术实力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支付品牌溢价,同时保持健康的利润水平时,它就成功跳出了价格战的泥潭,进入了更高质量的发展轨道。此次港股上市后,充沛的资金储备将为技术研发注入新的动能,这步看似低调的棋局,实则关乎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地位。

从中国市场到世界舞台
赛力斯此次登陆港股的深远意义,远不止于获得一个新的融资渠道。选择在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挂牌,本身就是向全球市场递交的一张精致名片。正如东莞证券研报所点明的:港股上市将帮助企业增强品牌国际影响力,为未来海外市场拓展奠定基础。仔细研读其募资用途,“全球市场拓展”被列为重点投向领域,这意味着赛力斯的战略视野已经越过国界,投向了更广阔的海外天地。
这一步看似跨越,实则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上,赛力斯已经成功验证了其产品力、品牌力和渠道力。2024年接近翻倍的销量增长,证明其商业模式能够经受市场的严格检验。而当下,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正在重塑,中国产业链的先发优势为自主品牌出海创造了历史性机遇。港股平台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桥梁。

从公司治理到信息披露,从投资者关系到品牌传播,这一过程将助推企业完成从“中国的赛力斯”向“世界的赛力斯”的身份蜕变。在国产新能源汽车集体出海的浪潮中,赛力斯借助资本市场的东风率先布局,这一步棋或将决定其在未来全球竞争格局中的最终座次。
站在“A+H”双平台的新起点上,赛力斯获得的不仅是更加充沛的资金弹药,更是一个直面全球市场的舞台。港股这个国际化的窗口,将推动它在公司治理、品牌建设和战略视野上完成新一轮进化。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早已超越单纯的产品层面,进入技术储备、资本实力、全球布局的立体化竞争阶段。
这场始于港股的征程,注定不会止于港股。当我们重新审视赛力斯从技术突围到资本跨越的全过程,或许会发现,这家企业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它已经创造了什么,更在于它展现出的那种将战略构想转化为现实业绩的系统能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故事正在翻开新的篇章,而对于赛力斯而言,这或许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