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新能源产业
BSI亮相第七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共话产业可持续未来
她指出,标准是推动全球市场准入、构建信任的"统一语言",并呼吁各国加强标准协同,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化注入更强动力。BSI(英国标准协会)全球体系认证业务总监SandraVolkanovska 合规已成为出海企业的"新通行证 BSI...
潜伏三季报预增业绩大增50强公司(三)业绩大增的公司涉及这17家企业,2025年
潜伏三季报预增业绩大增50强公司(三)业绩大增的公司涉及这17家企业,2025年归母净利润增长均超11倍,增长驱动因素多元,覆盖半导体、医药、物联网、新能源、消费、金融、游戏、农业、环保等多个领域。其增长逻辑包括行业国产替代、市场需求扩容、产品销量/价格提升、订单集中交付、业务协同效应、周期复苏、成本优化及投资收益等,体现出不同赛道在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等因素推动下的业绩爆发潜力。个股梳理分析1.晶瑞电材:受益于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趋势,相关业务放量,2025年归母净利润增长1501%。在半导体产业链国产化进程中,其材料业务竞争力凸显,后续有望持续受益于国产替代深入推进。2.联化科技:因医药业务集中发货,2025年归母净利润增长1481%。医药板块订单集中交付是业绩爆发主因,需关注医药业务持续接单能力及新业务拓展情况,以判断增长持续性。3.优博讯:依托物联网设备需求增长,2025年归母净利润增长1455%。当前物联网行业需求扩容,公司在物联网终端设备领域市场份额与产品竞争力较强,若行业需求持续,增长势能有望延续。4.高澜股份:凭借特高压交付+储能订单双重驱动,2025年归母净利润增长1438%。特高压是新基建重点领域,储能为新能源配套刚需,后续需关注特高压项目推进节奏、储能市场拓展力度对业绩持续性的影响。5.特一药业:核心产品止咳宝片销量激增,带动2025年归母净利润增长1313%。产品放量是业绩增长关键,需关注其市场渗透率提升空间及新爆款产品推出情况,以支撑长期增长。6.千方科技:智能交通订单增加,促使2025年归母净利润增长1287%。公司在智能交通解决方案领域竞争力突出,后续需关注智能交通项目持续获取能力及智慧城市业务协同发展情况。7.奥瑞德:算力服务拓展+蓝宝石回暖双轮驱动,2025年归母净利润增长1263%。算力是数字经济基石,蓝宝石在消费电子等领域需求回升,需关注算力服务客户拓展进度和蓝宝石价格走势。8.尖峰集团:水泥需求回暖+成本下降,2025年归母净利润增长1196%。水泥行业周期复苏,基建与房地产需求支撑行业景气,同时成本控制见效,后续需关注行业需求持续性及成本端变化。9.华西证券:自营业务收益增长,推动2025年归母净利润增长1195%。券商自营业务受资本市场行情影响较大,需关注市场波动及公司自营团队投资管理能力,以判断业绩稳定性。10.盛天网络:游戏出海收入激增,2025年归母净利润增长1186%。游戏出海是国内游戏企业重要增长点,需关注其游戏产品海外市场表现及新游戏研发上线节奏。11.国联民生:合并后业务协同效应爆发,2025年归母净利润增长1185%。业务合并后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是核心驱动,后续需关注合并业务整合效果及新业务增长点培育情况。12.牧原股份:生猪价格回升+降本增效,2025年归母净利润增长1169%。生猪行业周期上行,价格回暖叠加成本管控优化,后续需关注猪周期走势及公司产能管理策略。13.士兰微:IGBT/SiC模块量产放量,2025年归母净利润增长1162%。功率半导体在新能源等领域需求旺盛,模块量产助力业绩增长,需关注产能扩张进度及市场竞争格局变化。14.恒誉环保:海外废塑料设备订单增长,2025年归母净利润增长1143%。海外环保设备需求释放带动订单增长,后续需关注海外市场拓展能力及订单交付持续性。15.苏利股份:农药产品价格上涨,2025年归母净利润增长1128%。农药价格上行是业绩增长主因,需关注农产品价格对农药需求的传导,以及公司产品定价权和成本控制能力。16.长芯博创:数通光模块需求爆发,2025年归母净利润增长1121%。数据中心等领域数通光模块需求爆发式增长,需关注行业需求持续性及公司产能供应能力。17.国城矿业:出售股权带来投资收益,2025年归母净利润增长1111%。投资收益具有偶然性,后续需关注公司资源开发业务进展及新投资布局的盈利能力。总结这些个股业绩均实现大幅增长,驱动逻辑覆盖多行业、多维度,展现出不同赛道在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等因素下的增长活力。但需注意,投资存在风险,上述增长逻辑受行业周期、市场竞争、政策变化等因素影响,投资者需结合公司基本面、行业趋势等多方面综合研判,自主决策并承担投资风险。本文涉及资讯、数据等内容来自网络公共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大众花了6年时间,前后亏损了80多亿欧元,合计人民币将近700亿,结果啥都没干成
大众花了6年时间,前后亏损了80多亿欧元,合计人民币将近700亿,结果啥都没干成,近日官宣彻底放弃自研软件,将其软件子公司CARIAD从核心开发者”降级为“合作伙伴协调者”,以后只负责和合作伙伴沟通协调,亚太区的合作伙伴据说是小鹏。汽车软件系统有这么难吗,一个软件业务,是怎么亏损这么多钱的,这其实是个生态问题,或者说是基因问题,国内新能源车在政策引导下一起把这个赛道拓宽做强,如今的繁荣都是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国外没有这样的基因,单靠“单兵作战”是无法推动整个产业发展的。而国内却在研发基础之上,愈发璀璨。
欧美至今没明白,中国科技大爆发为何这么多?原因就在电力上 2004年那会儿,
欧美至今没明白,中国科技大爆发为何这么多?原因就在电力上2004年那会儿,中国76%的煤炭和90%的太阳能都集中在西部,可70%的用电需求却涌向了东部,当时国家电网的“一把手”刘振亚提出了个疯狂的想法:建条“电力高速公路”,用特高压技术把西部的电直接送到东部去。这想法一开始被不少人质疑:现有的500千伏电网不是够用吗?干嘛非要冒险搞特高压?但中国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到2025年,中国已经建成了35个特高压工程,线路总长4.8万公里,差不多能绕地球赤道一圈还多。这条“电力高速公路”的厉害之处,在2025年西葡大停电的时候显露无遗,当时欧洲因为电网老化,40%的线路都超期服役了,风光电并网也受阻。而中国的特高压网络呢,损耗率只有1.5%,青海的光伏电力能直接送到东部的数据中心,内蒙古的风电能送到东北的工业基地。2024年,北京怀柔的JF-22超高速风洞令人瞩目。单次测试耗电达541万度,约为500户家庭一年用电量。反观美国同类风洞,因电力供应不稳,年均测试时长仅为中国的60%。2024年,北京怀柔有个JF-22超高速风洞,一次测试就要耗电541万度,相当于500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而美国同类风洞因为电力供应不稳定,年均测试时长只有中国的60%。这种差距在AI领域更明显:训练一个GPT-4级的大模型,一次就要2.4亿度电,在中国,因为清洁电力普及,成本大幅降低;可在美国,马斯克都公开预警说“AI发展要引爆电力危机了”。中国电力结构的清洁化转型也特别有战略意义,到2025年,中国光伏发电成本降到了每瓦0.6元,比2015年降了70%多;风电发电效率也通过叶片设计优化提升了5%,单个风电机组一年能省下几千万元成本。这种成本优势直接转化成了科技竞争力:新能源汽车企业不用担心电价波动,能持续投入电池技术研发;人工智能企业也能放开算力消耗,结果中国在AI专利数量上占了全球总量的42%。中国电力的崛起,不光是基础设施建得好,更是制度创新和市场活力结合得好,“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通过“揭榜挂帅”“攻关任务制”这些机制,重组了科研院所,组建了国网工研院,在特高压、智能电网这些领域突破了24项重大技术难题。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让1000千伏特高压换流变有载调压开关、±1100千伏直流控制保护设备这些“卡脖子”产品很快就实现了国产化。市场化改革也激活了产业内生动力,到2025年,中国电力市场化程度达到了70%,企业可以通过电力交易平台灵活选择供电方,数据中心、新能源车企这些大用户还能跟发电企业直接签中长期合同,锁定电价成本。这种“稳定预期+市场竞争”的环境,让企业敢投入周期长、风险高的科技研发,比如有个新能源企业,就是基于十年期低价供电合同,才下决心攻克固态电池技术,最后在2025年实现了量产。欧美至今都没搞明白的中国科技爆发密码,其实就藏在这张覆盖960万平方公里的电力网络里,当稳定、廉价、清洁的电力成了基础资源,科技突破就从偶然事件变成了必然结果。但中国也得清醒认识到,电力优势不是永恒的,全球能源转型已经进入深水区,氢能储能、虚拟电厂这些新技术正在重构电力生态。中国要想持续领先,得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别在量子计算、核聚变这些前沿领域被“卡脖子”;二是深化国际合作,通过“一带一路”输出电力标准和技术,而不是光输出设备;三是推动电力和数字技术融合,构建“电力元宇宙”,让电力网络成为智能社会的底层操作系统。当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一年能发3000亿度电,当“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让每座村庄都变成微型电站,中国正用电力当笔,书写着人类文明的新篇章。这场变革的终极目标,不只是科技爆发,更是构建一个以清洁电力为底层逻辑的可持续发展范式——在那里,电力不再是简单的能源,而是连接现在和未来、中国和世界的“新语言”。
必和必拓宣布,将斥资8.4亿澳元(约合5.54亿美元)用于扩建其位于南澳大利亚州
必和必拓宣布,将斥资8.4亿澳元(约合5.54亿美元)用于扩建其位于南澳大利亚州的奥林匹克坝地下铜矿项目,以期提高这种关键导线金属的产量。这事儿看着是矿业巨头在布局未来产能,实则满肚子算盘全围着中国打转,真以为砸点钱扩产就能无视咱们?纯属想多了。全球铜消费的半壁江山都在咱们这儿,2025年光国内需求就奔着1400万吨去了,正好占全球总需求的50%,它敢把这么大的买家晾在一边?除非是不想赚钱了。铜这东西早不是以前那种单纯的工业原料了,现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电站、特高压项目,哪样离得开它?国内新能源领域的用铜占比都已经涨到35%了,成了最大的需求增量来源。必和必拓自己都预测,到2050年全球铜需求得涨70%,这波增长里,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绝对是主力引擎。它这会儿砸钱扩建,说白了就是提前抢位置,等着分中国市场的蛋糕。再看看奥林匹克坝这项目的扩建手笔,可不是小打小闹。要在南部矿区挖新的地下斜坡,方便往更深的矿脉开采;地下的电气化铁路要从4.85公里延长到6公里以上,还得加六台机车,减少卡车运输。甚至要新盖一座氧气厂来强化冶炼,把精矿处理速度从每小时80吨提至85吨,连杂质都得往下压。这么折腾下来,就是为了把产能提上去,毕竟现在全球铜市早就供不应求了,2025年的供需缺口都超过150万吨了,这缺口还得持续好几年。必和必拓心里门儿清,现在全球铜矿供应早就跟不上趟了。过去十年才发现14个新矿床,可铜矿从发现到投产平均得等17年。更不巧的是,近期印尼那座全球第二大的铜矿还因为事故停产了,一下就少了4.5万吨精炼铜供应;智利、秘鲁那些老产区又面临矿石品位下降的问题,想增产都难。它这会儿加码奥林匹克坝,就是瞅准了供应紧张的空子,想把市场份额攥得更牢。但它再怎么算计,也绕不开中国这个核心。必和必拓自己都承认,超过一半的产品都销往中国,每年给中国供应的铜精矿就得数百万吨。之前连续七年参加进博会,展台中央摆的都是铜矿沙盘,首席商务官还一个劲儿说“中国是最大市场”,这态度摆得明明白白。所谓的“对冲风险”,不过是给自己找台阶下,真要是跟中国脱钩,它的铜矿就算挖出来也没人接盘,总不能让澳大利亚自己消化吧?澳大利亚总理都把奥林匹克坝称作“能源转型的基石”,说没有可靠的铜供应就没有零排放的未来。这话没说错,但他没点明的是,零排放未来的主力市场在中国。国内2025年上半年的电网投资同比都涨了18%,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800万辆,光伏新增装机超120GW,这些数字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铜需求。必和必拓扩建完产能,最后还得乖乖把铜运到中国来,毕竟咱们不只是大买家,还是全球最大的精炼铜生产国,加工能力占了全球45%,它的铜精矿得靠咱们炼成成品才能用。现在LME铜价就在9800到11000美元/吨之间晃悠,随着供需缺口越来越大,长期涨价是肯定的。必和必拓砸下去的5.54亿美元,看着不少,等产能上来了,再借着涨价的东风,用不了多久就能赚回来。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中国的需求能稳住。要是没了中国市场的支撑,全球铜价能不能稳住都难说,它的投资回报更是没影的事。之前必和必拓在铁矿石上跟中国闹过别扭,现在在铜上可不敢再任性了。铁矿石还有替代选项,可铜的供应链更集中,咱们要是减少采购,它找下家都难。而且中国的铜消费是“基建+新能源”双轮驱动,传统的城市更新、水利工程要铜,新兴的AI服务器、风电项目也得用铜,AI服务器的铜用量比传统服务器都高30%,这需求根本停不下来。奥林匹克坝现在每年能产31.6万吨铜,扩建之后产能肯定还得往上走,必和必拓的目标是把全球铜产量从每年170万吨提到250万吨左右。这么大的增量,除了中国谁也接不住。它那些升级改造的设备,从地下斜坡到氧气厂,说到底都是为了给中国市场供货做准备。别以为矿业巨头能自己说了算,市场需求才是真正的指挥棒。中国现在搞新质生产力,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只会增不会减,必和必拓要是真敢无视咱们,有的是其他矿商抢着合作。说到底,必和必拓这波操作就是典型的“嘴上硬气,身体诚实”。8.4亿澳元的投资看着是赌全球需求,实则每一分钱都押在了中国市场上。现在就等着看它扩建完之后怎么加大对华出口了,毕竟铜挖出来是要卖的,而咱们的新能源项目还等着铜来搭架子。这供需两端早就绑在一起了,必和必拓再怎么折腾,也改变不了这个基本盘。想无视中国?那纯属做梦,真要是这么干了,最后亏的还是它自己。参考资料:新浪财经《必和必拓(BHP.US)投资5.54亿美元扩建南澳铜矿瞄准全球铜需求增长70%》
我国在固态锂电池领域取得突破固态锂电池突破对新能源汽车意义太大了!能量密度更高,
我国在固态锂电池领域取得突破固态锂电池突破对新能源汽车意义太大了!能量密度更高,续航进一步提升,补能速度加快,缓解用户里程与充电顾虑;电解质不易燃漏,减少锂枝晶影响,降低安全风险;推动企业加快量产研发,带动产业链完善,控制成本后覆盖更多市场!智驾数码团
固态锂电池领域取得突破![点赞][点赞][点赞]专家给新能源车主支招
固态锂电池领域取得突破![点赞][点赞][点赞]专家给新能源车主支招诺贝尔奖奖金124年没花完
会赛“双引擎”发力,北京亦庄新能源产业焕新城市活力
不仅推动北京亦庄新能源智能网联产业升级,更从经济、民生、城市品牌等多维度激活发展潜能,为新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作为我国首个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会议,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于10月16—18日在...
西方国家为什么讨厌中国人!奥巴马说过:“每个中国人都过上美国人的生活,就是世界灾
西方国家为什么讨厌中国人!奥巴马说过:“每个中国人都过上美国人的生活,就是世界灾难”,在西方人的眼里,他们希望中国人永远只能过下等人的生活,只能过温饱生活。奥巴马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把西方的私心摆上了台面——他们打心底里就不想让中国人真的富起来,毕竟自己的好日子,从来都是靠霸占别人的资源堆出来的。过去几百年里,这帮人拿着枪炮把全球逛了个遍,非洲的矿产、中东的石油、印度的财富,但凡有点价值的东西都往自己兜里搬,欧洲不少国家现在让人羡慕的高福利,追根溯源全是当年从殖民地榨来的血汗钱。.这种“自己住大别墅开豪车,别人住小破屋骑电动车”的日子过了上百年,他们早就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规矩,哪能容忍有人来打破平衡。中国的崛起恰恰戳中了他们的痛处,14亿人的体量摆在这,只要大伙儿想过点好日子,全球的资源就得重新洗牌。就说石油吧,以前西方大国随便挥霍,汽车排量越大越有面子,可现在中国成了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2024年光进口就达5.53亿吨,全球占比22.4%,比欧盟还高一点。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地消耗资源,以前能轻松拿到的能源,现在得跟中国分一杯羹,这种资源话语权的转移,让习惯了垄断的西方怎能不慌。更别说矿产了,新能源时代里,锂、钴这些关键资源,中国的需求量一涨,国际价格就波动,他们攥在手里的资源王牌,威力自然就打了折扣。更让西方闹心的是,中国根本不吃他们那套“分工论”。以前他们给发展中国家画好的路线图里,中国就该老老实实当“打工仔”,踩缝纫机做衣服、装玩具,把高端市场的门槛焊死,自己躺着赚差价。可中国偏不按规矩来,硬是在高端领域杀出了一条血路。5G技术里,华为一家就占了全球15%的标准必要专利,比高通、三星都多,全球超过4.5亿台5G手机都得用华为的专利授权,以前靠技术垄断收租的西方企业,现在倒好,反而得乖乖交使用费。新能源汽车更是把他们逼得跳脚,2023年比亚迪一年卖了302.4万辆新能源汽车,直接把特斯拉从销冠宝座上拉了下来,要知道以前全球高端汽车市场都是欧洲、日本车企的天下,现在中国车不仅卖得好,还冲进了他们的大本营欧洲。这还不算完,中国在光伏、风电这些绿色能源领域也遥遥领先,全球95%的硅片产能、96%的多晶硅产能都在中国手里,欧盟想搞绿色转型,绕来绕去都得用中国的组件。西方嘴上喊着碳中和,心里却怕得要命,因为中国掌握了新能源的产业链,他们想继续靠能源霸权卡别人脖子的算盘彻底落空了。于是乎,他们开始玩起了双标套路,一边指责中国碳排放高,可谁都清楚,美国自1850年以来的累计碳排放几乎是中国的两倍,人均碳排放更是比中国高出一大截,他们工业化排了两百年的污没人管,中国刚发展就被戴上“污染大户”的帽子,这道理哪说得通。面对竞争不过的现实,西方不琢磨着提升自己,反而动起了歪心思。欧盟去年刚给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了反补贴税,比亚迪要交17%,上汽更是被加到36.3%,美其名曰“公平竞争”,实则就是自己造的车没中国的好卖,急得耍起了保护主义手段。美国更直接,干脆给华为断供芯片,搞技术封锁,还组建什么“芯片联盟”,想把中国排除在产业链之外,可他们忘了,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连续15年世界第一,占全球近30%,不是随便就能卡脖子的。说到底,西方的“讨厌”本质上就是焦虑,是害怕自己失去垄断地位,害怕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轻松掠夺资源,害怕中国人真的过上和他们一样的好日子。他们嘴上喊着“自由平等”,心里却揣着“等级偏见”,总觉得发展中国家就该永远处于底层。可中国的发展不是靠抢靠夺,是14亿人辛辛苦苦干出来的,从制造业到高科技,从新能源到基础设施,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这种靠自己努力争取美好生活的样子,恰恰戳穿了西方好日子的虚伪底色,也难怪他们会坐立难安,处处设防。
《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智造活力指数报告2025》发布
北京商报讯(记者张茜琦)近日,在2025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智造活力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指出,城市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是产业发展看不见的软环境,对于营造...
大浪淘沙,新能源车到底能挺住几轮呢?赢则第一,在石油不可再生前提下,能否杀出重围
大浪淘沙,新能源车到底能挺住几轮呢?赢则第一,在石油不可再生前提下,能否杀出重围呢?[呲牙笑][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