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一年前问任何一个中国中产家庭,换车会考虑什么品牌,答案大概率会是——理想。
那时候的理想汽车,简直是一个神话。凭借着“冰箱、彩电、大沙发”这套精准到骨子里的“奶爸套餐”,再加上“可油可电”的增程式动力,理想几乎是以一种“降维打击”的方式,收割了整个30万以上的家庭SUV市场。
L9、L8、L7,三板斧下来,问界、蔚来、小鹏,全都被打得节节败退。李想本人,也一度被捧上神坛,成为无数创业者膜拜的“产品教父”。
然而,时间快进到今天。
你再看看销量榜,新势力前三的宝座上,早已没有了理想的位置。8月份的销量,同比暴跌超过40%。被寄予厚望的纯电旗舰i8,上市即“扑街”,沦为行业笑柄。股价从高点回撤近三成,市值蒸发数百亿。更要命的是,网络上,“理想车主乱停车”的恶梗,像病毒一样传播,让这个曾经代表着“顾家好男人”的品牌,被贴上了“素质低下”的标签。
从万众追捧到千夫所指,从行业颠覆者到战略迷失者,理想汽车,只用了短短9个月。
这9个月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今天,我们来复盘这场惊心动魄的“理想滑铁卢”。这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兴衰,它更像一部警世录,告诉所有在这个牌桌上的玩家一个最残酷的真理:在中国的新能源战场上,没有永远的护城河,只有永恒的迭代与厮杀。
理想的崩盘,始于它最引以为傲的“护城河”——增程技术。
在2025年之前,理想的成功逻辑,简单粗暴但有效:在充电设施还不完善的中国,给你一台没有里程焦虑、又能享受电车平顺和绿牌的SUV,再把车内空间和舒适性拉满。
这套打法,在当时堪称无敌。
但理想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它把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解决方案”,错当成了可以一劳永逸的“终极答案”。
当李想还沉浸在“500万以内最好的家用SUV”的自我感动中时,两路追兵,已经悄悄地把刀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第一路,是来自华为的“高端绞杀”。
2025年一季度,问界M9,一台均价55万的车,单月销量竟然超过了理想L7、L8、L9三款车的总和。
为什么?因为当大家都有了“冰箱彩电大沙发”之后,胜负手,就变成了科技含量。华为用一套近乎“耍赖”的、遥遥领先的智驾系统,告诉了所有中产奶爸一个新故事:真正的豪华,不是让你老婆孩子在车里看电视,而是让你在堵车时,能彻底解放双脚,安全地处理工作、陪伴家人。
理想引以为傲的舒适性,在华为绝对的技术壁垒面前,突然就显得不那么香了。
第二路,是来自零跑们的“性价比背刺”。
当华为在楼上抢蛋糕时,零跑这些品牌,则在楼下直接掀了理想的桌子。它们用“半价理想”的疯狂策略,推出同样是大空间、同样是增程的SUV,把价格打到了15万级别。
这一下,彻底要了理想的命。理想为了保住销量,只能硬着头皮推出低价车型L6,把自己的产品线,从30万以上,拉低到了25万级别。
这一退,就再也回不去了。
品牌的高端形象,瞬间瓦解。更可怕的是,财报也崩了。2025年第二季度,理想的车辆销售收入,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
你看,一个曾经被奉为神明的商业模式,在短短半年内,就被竞争对手用“上压下打”的钳形攻势,彻底撕碎了。那个曾经最温暖、最赚钱的“舒适区”,转眼就变成了埋葬自己的坟墓。
02 一场价值300亿的发布会,和一地鸡毛的“乱停车”如果说增程市场的溃败,是“温水煮青蛙”,那么理想在纯电领域的灾难性失败,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公开自爆”。
时间来到2025年7月,被理想吹嘘为“转型希望”的纯电旗舰i8,正式上市。
然后,就成了一场史诗级的灾难。
首先,是产品力的“高价低配”。
一台32万起售的车,低配版连理想标志性的“冰箱彩电”都给砍了,智驾芯片用的还是上一代的地平线方案。消费者一看就炸了:我花30多万,买一台没有灵魂、技术落后的理想,图啥?
上市24小时,大定只有可怜的3000多台,转化率低到吓人。
其次,是营销上的“自杀式袭击”。
发布会上,理想为了展示车身安全,播放了一段“i8撞翻8吨卡车”的测试视频。这个操作,简直是疯了。
没过几天,卡车制造商东风柳汽就站出来,指控理想侵权。紧接着,央视财经和重要党刊,直接点名批评这种“营销式测试”,是在误导公众,毫无安全底线。
这一下,性质全变了。从一个商业营销,上升到了社会责任问题。
最后,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理想车主乱停车”的全网抹黑。
就在i8发布会争议最大的时候,抖音、小红书上,一夜之间,涌出了几十条内容、标题、标签都一模一样的视频,核心思想就一个:“理想车主素质差,都是乱停车的特权阶级。”
很明显,这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水军”攻击。闲鱼上甚至出现了“定制乱停服务”,5块钱一次。
这一招,极其阴毒。
它精准地打击了理想最核心的用户群体——那些35到45岁、极其在乎社会形象的中产家庭。
郑州一个车主,规规矩矩地把车停在车位里,都被邻居指指点点:“哟,不要学网上那些理想车主哦。”北京一对教师夫妻,本来已经准备下定了,最后因为担心开理想上班会被同事和学生家长说闲话,硬是退了单。
i8的失败、官方的点名、全网的抹黑,三股负面洪流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完美的“死亡螺旋”。
理想的股价,一周内暴跌超过13%,市值蒸发超过300亿港元。更可怕的是,品牌形象,从“顾家好男人”,瞬间跌落到与“凯迪拉克洗浴王”、“思域鬼火少年”为伍。
而就在这场风暴的核心,那些曾经高喊“遥遥领先”的高管们,和最大的外部股东美团王兴,却在悄悄地减持、套现、离场。
船还没沉,船长和大副们,已经开始跳船了。
03 醒来的“猎人”:当蔚来和小鹏,终于亮出了獠牙就在理想深陷泥潭、左支右绌的时候,那两个曾经被它压着打了三年的老对手——蔚来和小鹏,终于等来了反击的时刻。
他们就像两个耐心的猎人,在蛰伏了足够长的时间后,亮出了早已磨好的獠牙。
先看蔚来,它的胜利,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过去几年,蔚来最被人诟病的就是“亏钱换电”。所有人都嘲笑李斌,说他是在用金子搭一个虚无缥缈的“乌托邦”。
但到了2025年,当全国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5%,当所有车主都被节假日高速上“充电一小时,排队四小时”的噩梦折磨时,大家才突然发现,蔚来的“换电站”,才是这个时代最坚固的“护城河”。
截至9月,蔚来在全国建了3503座换电站,高速上平均不到200公里就有一座。当理想车主还在规划沿途的充电桩时,蔚来车主3分钟换块满电电池,已经重新出发了。
这种体验上的“碾压”,是任何“冰箱彩电”都无法弥补的。
更致命的,是蔚来在8月份推出的子品牌“乐道”。
乐道L90,一台同样主打家庭的SUV,支持换电,空间比理想L8还大,起售价26万。如果用电池租用方案,车价直接干到17.98万。
这已经不是竞争了,这是“屠杀”。
乐道用理想最擅长的“性价比”和“家庭定位”,给了理想最致命的一刀。首月交付破万,销量直接超过了理想L9和L8的总和。
一边,用80万的ET9,牢牢守住高端品牌形象;另一边,用乐道这个“刺客”,精准地捅穿理想的大本营。蔚来的这套“组合拳”,打得实在是漂亮。
再看小鹏,它的逆袭,是“技术主义”的胜利。
如果说蔚来赢在了“模式”,那么小鹏,则赢在了“技术”。
当理想的智驾还在原地踏步时,小鹏的XNGP 5.0,已经实现了全国95%高速的“无图”领航辅助驾驶。用户实测,在堵车路段,真的可以“全程不用踩刹车”。
这种“黑科技”带来的口碑,是任何营销都换不来的。
更重要的是,小鹏通过自研芯片,把智驾的成本,打了下来。22万的小鹏G7,就给你配上了双激光雷达。而特斯拉的Model Y,还在用纯视觉。
性价比,一下子就出来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小鹏的销量爆发:
主打15万市场的MONA M03,13个月卖了18万台,成了小鹏的“现金牛”。
主攻20万市场的G7,上市首月就卖了近7000台。
当理想还在为要不要放弃增程而纠结时,小鹏已经用一套纯电+智驾的爆款组合拳,牢牢抓住了这个时代最核心的消费群体——那些不再为“冰箱彩WATCH”买单,而愿意为“科技感”付费的年轻人。
04理想的滑铁卢,不是偶然。
它是在技术路线上的“路径依赖”,是在纯电转型上的“战略迟缓”,是在品牌营销上的“傲慢自大”,是多种因素叠加下的必然结果。
它输给的,不是蔚来,也不是小鹏,而是这个时代。
当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早已从“有没有”,进化到“好不好用”的阶段;当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早已从“里程焦虑”,转移到“补能效率”和“智能体验”时——理想,这个曾经的“优等生”,却因为过去的成功,而患上了严重的“路径依赖症”。
它舍不得放弃“增程”这个曾经的功臣,结果被市场无情地抛弃。
蔚来的换电,小鹏的智驾,它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一个飞速迭代的赛道里,最危险的,就是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2025年的这场牌局,上半场已经结束。理想虽然输得很难看,但牌桌上的游戏,还在继续。
只不过,下半场的游戏规则,已经彻底变了。那个靠“冰箱彩电大沙发”就能躺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