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2004年7月1日,飞行员梁万俊执行试飞任务时,刚驾驶“枭龙-4”爬升至1200

2004年7月1日,飞行员梁万俊执行试飞任务时,刚驾驶“枭龙-4”爬升至12000米高空,就发现2000升油量突然降到了700升。   在那万米高空之上,只有死神才听得清那个声音:那是发动机停车后的死寂,对于试飞员来说,当耳边只剩下风声而失去引擎轰鸣时,通常意味着不得不面对一张单程票,弃机跳伞,2004年7月1日的那个下午,驾驶着新型“枭龙”战机直冲云霄的梁万俊。   就站在了这个生与死的十字路口,摆在他面前的选项其实非常有诱惑力,按照飞行守则,遇到空中停车这种顶级特情,飞行员跳伞是无可厚非的“标准答案”,且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地面指挥部也发出了近乎命令的喊话:弃机。   毕竟飞机摔了可以再造,培养一名顶尖的特级试飞员,成本与难度不亚于用钻石重塑一个人形,但这并不是一场单纯的“保人还是保机”的计算题,对于梁万俊而言,那个瞬间脑子里闪过的不是飞机的造价,而是更深层的“无价之宝”。   这架代号“枭龙-4”的战机并不是冷冰冰的钢铁,它腹中记录着宝贵的“加力边界”试飞数据,这是中巴两国成千上万科研人员熬了无数个日夜的心血,如果这一摔,连带着黑匣子和那些还没来得及分析的数据一同化为灰烬,研发进程甚至可能因此倒退几年。   在4700米的高度上,他不仅是唯一的乘客,更是这些心血唯一的守护者,他咬了咬牙,即使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得赌一把,要把这个会飞的超级计算机滑回去,这种疯狂的决定并非是鲁莽的孤勇,而是建立在残酷的数字运算之上的。   事发前的诡异状况快得让人反应不过来,战机刚爬升到12000米高空,本该满载2400升燃油的刻度,在仪表盘上仅仅显示为1800升,那不像是在耗油,更像是油箱破了个大洞在“放血”。   还没等梁万俊从战机那轻微的一晃中回过神来,短短两分钟内,指针就毫不留情地砸向了“0”刻度,从发现漏油到彻底断油,全过程只有4分钟,没有了燃料,这架重达数吨的尖端战机瞬间变成了一个失去动力的巨大铁疙瘩,遵循着物理定律做着极速的自由落体运动。   失去动力的滑翔迫降,听起来像特技表演,实则是走钢丝,此时距离机场虽只有十几公里,但飞机失去了引擎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液压和大部分电力的主动力源,如果没有足够的电能来驱动飞控系统,这堆铁块连姿态都调整不了,那后果就是机毁人亡。   梁万俊此刻展现出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那全校唯一的特招体质加上自学工程技术的深厚底蕴,在失去动力的寂静中,他必须要靠备用电能完成精准的姿态调整,不仅要穿过云层,还得硬生生地把机头掰回来,在空中画出一个高难度的1800度对角转弯,强行对准跑道。   这是一场无声的赛跑,地面上,救护车和消防车已经拉响警报疯了一样冲向跑道旁待命,雷强和钱学林两任部队长也在死死盯着雷达光点,当战机穿透云雾出现在机场上空时,所有人连大气都不敢出。   落地的那一刻,注定是暴力的,没有动力的飞机为了防止失速坠毁,必须保持极高的速度冲刺,梁万俊驾驭着战机,以每小时360公里的恐怖速度像一枚炮弹般砸向地面,这个速度比常规降落足足快了100多公里,此时此刻,全凭他那双像手术刀一样精准的手来控制这一切。   轮胎在接触跑道的那一瞬间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尖叫,巨大的摩擦力让轮胎直接爆裂,为了这最后的一博,梁万俊在飞机触地滑行的那一秒果断放伞刹车,战机在跑道上狂奔了整整1700多米,那两道长长的黑色刹车痕触目惊心。   直到距离跑道尽头仅仅剩下300米的地方,这匹失控的“枭龙”终于被驯服,稳稳地停了下来,这一停,不仅仅是挽回了一架飞机,更是接住了科研人员心尖上的肉,当那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冲上来抱着梁万俊痛哭时,所有的惊险都化作了值得。   这次空滑迫降,用短短8分钟的时间,改写了概率学上的必死结局,在世界航空史上狠狠地凿下了一个属于中国飞行员的奇迹,对于梁万俊来说,这不过是他职业生涯中必须要守住的一条底线:在最关键的时刻,把最重要的东西带回来。 信息来源:空军某部特级试飞员梁万俊——驯服“枭龙”的雄鹰——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