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工银瑞信股基业绩与规模“双弱” 杨帆、张桦该如何“托举”?

《笔尖网》文/笔尖财经

工银瑞信基金最新公告称,自11月21日起,杨帆、张桦将分别出任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对于这家万亿公募巨头,其两高管同时履新引来市场关注的目光。不过,工银瑞信基金这几年日子过得并不从容,尤其是权益基金方面,管理业绩已经处于中游水平,并且股基规模出现明显下降。

新上任的杨帆、张桦,该如何“托举”工银瑞信基金?如何强化银行系公募与母行的协同效应?

万亿公募巨头两高管履新

11月21日晚间,工银瑞信基金发布的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显示,自11月21日起,杨帆任公司总经理,张桦任公司副总经理。变更事项经工银瑞信基金董事会审议并通过,并按规定报监管机构备案。

公告显示,杨帆于2005年6月加入中国工商银行,历任总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兼工银资管(全球)CEO、深圳分行副行长等熟悉包括资产管理在内的多个业务条线。张桦于2005年5月加入工商银行,历任总行金融市场部副处长、处长。2018年1月至2025年7月,历任工行总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其在金融市场和资产管理多领域具有丰富的投资交易和管理经验。

据《笔尖网》观察,今年8月28日,原总经理高翀因工作调动卸任,由董事长赵桂才暂代总经理职务。此次两位新任高管同日履新,且均是深耕资管领域超20年的工行老将,此番高管调整引来更多市场关注。业内人士认为,两名资产管理领域资深老将的到任,标志着控股股东工商银行对工银瑞信的支持与协同持续加强。

工银瑞信高管履新如何强化银行系公募与母行的协同效应?

对于市场关注的话题,业内人士给出相对肯定的回答:杨帆和张桦均出自工商银行体系,覆盖金融市场、资产管理、跨境业务等核心领域,这种“同源基因”确保了与母行的无缝协同。两人深厚背景和跨领域经验将显著强化银行系公募与母行的协同效应,通过资源共享、业务联动和战略协同,提升公司竞争力和市场表现。这一协同效应体现在客户资源共享、业务深度整合、风险控制优化及长期战略协同四大维度,助力工银瑞信基金在固收、养老金等核心领域持续领跑行业。

不过,也存在潜在挑战:银行系公募需平衡“行政控制”与“市场竞争”,避免过度依赖母行导致创新乏力。业内人士认为,工银瑞信基金可借鉴永赢基金(宁波银行系)案例,通过市场化机制(如独立投研团队)深化协同,同时拓展非母行渠道(如互联网平台)降低依赖。

股基业绩与规模“双弱”

实际上,摆在杨帆、张桦面前的工银瑞信基金已经渐显疲态,尤其是股基业绩与规模排名双降,更是与万亿公募巨头的地位不相匹配。

同花顺数据显示,工银瑞信基金旗下的偏股型基金,2023年的平均回报率为-13.84%,跑输同期同类公司-12.36%的平均业绩,也跑输沪深300当年-11.38%的涨跌幅,在可比的156家基金管理公司中排名第94,属于业内后40%的区域;2024年,旗下偏股型基金平均回报率为4.88%,与同期同类公司4.45%的平均业绩相比基本持平,但远远跑输沪深300当年14.68%的涨跌幅,在可比的161家基金管理公司中排名第68,属于业内中游水平。进入2025年,旗下偏股型基金平均回报率为24.56%,与同期同类公司24.31%的平均业绩相比基本持平,在可比的166家基金管理公司中排名第74,依然属于中游水平。

天天基金网的数据也佐证了工银瑞信基金旗下权益基金的弱势。工银瑞信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剔除指数型)近6月、近1年、近3年平均回报率分别为15.39%、19.27%、9.19%,而同期同类基金的平均业绩分别为19.37%、21.96%、11.71%,均跑输同类基金平均水平。

在管理规模方面,截至2025年9月底,工银瑞信基金旗下旗下股票型基金(剔除指数型)管理规模为416.12亿元,与2021年年底的917.51亿元相比,不到4年时间却下降54.65%,着实令人扼腕叹息。与此同时。旗下混合型基金也由2021年年底的1214.81亿元,降至今年9月底的736.80亿元,期间下降了四成。

新上任的杨帆、张桦,该如何“托举”工银瑞信基金呢?

业内人士称,在权益领域,工银瑞信基金可通过母行投行部推荐优质标的(如科技、绿色金融企业),补齐权益业务短板,提升产品多样性。工银瑞信高管履新,可以“工行系”基因为核心,通过客户资源共享、业务联动、风控协同及战略共建,强化银行系公募与母行的协同效应。期待这一协同驱动短期业绩高增长,更为长期稳健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