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2015年,魏银仓用手段把董明珠耍得团团转,并成功骗取26亿,之后又麻利地逃往美

2015年,魏银仓用手段把董明珠耍得团团转,并成功骗取26亿,之后又麻利地逃往美国,但姜还是老的辣,最后还是董明珠赢了! 2015年时,没有人会想到,那场看似顺理成章的合作,最终会变成一笔高达二十多亿的“学费”。 在珠海银隆总部那间装潢得近乎酒店套房标准的办公室里,魏银仓表现得非常老练:会客区摆着进口真皮沙发,墙面是大面积木饰面,书架上整齐陈列着各种“技术认证”和合作奖牌,乍看之下像是一个已经把新能源关键技术握在手里的成熟企业。 身为创始人,他深知自己最需要的是“可信度”。 当董明珠带队来考察时,他几乎提前彩排了每个展示环节。 车间里的电池产线被清理得一尘不染,几台样机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工程师们反复演示钛酸锂电池的充放电测试。 魏银仓对着那些闪着灯的仪表盘讲技术原理、讲性能提升,把“安全性”“循环寿命”“高倍率充电”说得头头是道,一旁的随行团队看着数据跳动,也确实被带进了他规划好的思路里。 当时的格力确实急于寻找新的增长点。家电行业已经天花板明显,而新能源被认为是下一个风口。在这样的背景下,银隆的“技术突破”显得分外诱人,董明珠本人也确实希望找到一条能让格力从传统制造跨向新能源的路径。 可惜,这套展示其实只是精心准备过的外壳。银隆的核心技术本身并非完全没有价值,但在成本、量产难度、供应链匹配度等关键环节,都存在无法短期解决的硬伤。 魏银仓心里清楚,不管他说得再好听,只要到了真正规模化生产的阶段,问题都会暴露。 于是,他把精力更多放在“包装”而不是“夯实”。 一边用夸大的销售订单掩盖公司真实情况,一边通过关联公司转移资金,把来自格力的投资悄悄引到海外账户。 事情暴露得很突然。 某个星期五下午,格力派出的审计团队在核对供应商往来款项时,发现几笔巨额付款的用途与合同不符,往来公司地址查无实物,甚至连部分专利权的归属都出现冲突。 几名审计人员连夜把线索整理成报告,而这边还在等待进一步核实时,魏银仓已经在香港国际机场的贵宾休息室关掉了手机。他只带着一个小行李箱,没有提前通知任何人,直接换了航班,飞往美国。 等人真正联系不上他时,银隆账面上的大量资金已经无法追溯,企业的负债与经营问题彻底暴露。 不少人都觉得,这一下董明珠算是被“摆了一道”。按照常规做法,大多数企业遇到这样的情况,要么选择止损退出,要么尽量谈个和解方案。但她的性子不是那样的。 格力不仅没有收手,反而组建了跨境法律团队,开始一场几乎不可能在短期见效的追责行动。 魏银仓以为只要到了美国,法律程序复杂、司法协助难度大,中国企业要想动他几乎不现实。他甚至提前销毁了一部分关键文件,把资金分散到不同账户。 但格力团队用了最笨、也是最稳的方式:把一箱箱资料翻出来核对,把疑点逐个比对,把每一笔资金异动都写进法律文书。等美国法院开始受理相关资产冻结申请时,魏银仓大概也没想到,自己会在一个原以为能“安顿下来”的地方遭遇限制。 与此同时,银隆内部的问题也必须立刻处理。董明珠把那套格力几十年磨出来的管理体系搬到银隆,从供应链审核到成本管理,从质量流程到技术评审,一项项重新建立。 她经常直接跑到生产车间,和工程师讨论电池一致性、模组匹配、整车测试等技术细节。银隆原来那种粗糙的管理方式,被一点点拆掉替换。 几年的硬碰硬之后,银隆的产品线终于恢复了正常水平,至少真正能做到稳定量产。此前魏银仓吹得天花乱坠的“高性能”,工程师们用实际测试和改进方案一点点把它做成了能交付的东西。公司以前那些被人为夸大的产能、订单数字也被清理干净,重新回到市场之后,新能源客车业务算是逐步站住了脚。 五年后,案件终于判决。魏银仓在国内被确认为诈骗,海外资产被部分冻结。至于银隆,那些被掏空的窟窿虽然补起来花了多年,但企业终于有能力接到真正的订单,再不是当年那个靠包装撑门面的公司。 这件事要说是董明珠赢了也不准确,更像是一次非常现实的“制造业逻辑”与“投机逻辑”的冲突。从短期看,包装、话术、概念确实能让企业看上去风光,但真正决定生死的,还是能不能把产品做出来、交得出去、跑得起来。 银隆后来能活下来,不是因为当初的故事讲得好,而是因为有人硬把那些虚的东西变成了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