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车企扎堆求货,动力电池又闹饥荒

「优质电池难求」作者|甄 瑶编辑|李国政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动力电池又开始紧张了。”10月29日,一位车

「优质电池难求」

作者|甄   瑶

编辑|李国政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动力电池又开始紧张了。”10月29日,一位车企人士告诉帮宁工作室。

据其讲述,为解决电池供应问题,一些车企正扎堆前往宁德时代排队求货,重现几年前行业争抢芯片的场景。

另据相关报道,为抢宁德时代的电池配额,有车企把采购办公室搬到了对方厂区附近,直接包下当地酒店。采购经理带着公章,24小时待命,盼着第一时间接到电池发货通知。

而且,有的品牌为了插队,打出高层牌,专门成立电池攻坚小组,由公司高层亲自带队,用最高规格应对动力电池采购难题。

帮宁工作室就此向宁德时代相关人士求证,对方回应“不知情,不在现场”“这个话题没法聊,望理解”。

不过,宁德时代此前发布的三季报,已印证行业需求旺盛。

10月20日披露的数据显示,其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创单季历史新高,利润增速达营收增速3倍,相当于日赚2亿元,且前三季度盈利已接近去年全年。

据宁德时代董秘蒋理介绍,三季度出货量约180吉瓦时,其中动力电池占80%、储能占20%;此前半年报提及的约90%产能利用率,在三季度仍持续提升。

为应对订单激增,宁德时代正全力推进全球扩产,国内山东济宁、广东瑞庆等多个基地均有大幅扩产计划,仅济宁基地就预计2026年新增超100吉瓦时储能产能。

“最近,供应链配货是大问题,尤其是宁德时代这样的核心供应商。各品牌要货时间特别紧张,现在都是拼人脉的时候了。”汽车博主孙少军表示。

另一位资深人士进一步透露,今年动力电池短缺,并非宁德时代一家的供应问题,而是全行业现象,“今年终端卖得好,各家电池企业都爆单了,整体供不应求”。

“动力电池眼下紧张,有大小周期因素。小周期如受近期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影响;大周期则因上一轮供大于求后,电池行业扩产放缓或停滞,计划产能未释放,而需求仍保持高增速所致。”一位动力电池行业人士对帮宁工作室表示。

这并非汽车行业首次面临核心供应链短缺危机。2021年,全球汽车因芯片短缺,减产超810万辆,经济损失超6000亿元,那时动力电池供应也短缺。

4年过去,动力电池供应紧张的剧本再度上演,但原因有根本性变化。

▍01四季度车企冲量

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高增长,是车企集体争抢动力电池的底层原因。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24.3万辆和1122.8万辆,同比增幅均超34%,其新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46.1%,市场渗透率继续攀升。

细分来看,纯电动汽车仍是销量绝对主力,1-9月销售722万辆,同比增长44.7%,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64.3%。

同期,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售400.5万辆,同比增长20.4%,销量规模与增速均落后于纯电。这进一步印证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量集中在纯电领域,加剧了行业对动力电池的需求。

而且,进入10月后,行业进入第四季度冲刺模式,加上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调整节点临近,双重因素点燃车企对动力电池的抢货。

一方面,车企全年销量承压,且传统车企与新势力表现分化显著。前者中,比亚迪、上汽集团、吉利汽车前三季度销量破300万辆,目标完成率超70%。

后者中,小鹏汽车以78%完成率领跑;理想汽车因前期交付下滑,前三季度销量同比降13.07%,压力较大。

“所有车企都通过第四季度冲量来弥补差距,而动力电池是保障交付的核心资源,提前预定产能是行业共识。”一位资深人士表示。

另一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于2026年1月1日起征收,现在仅剩两个月,车企纷纷推出优惠方案锁定订单。

比如,深蓝汽车推出跨年交付购置税现金补贴方案,问界、蔚来、小米、理想、极氪等也为今年锁单消费者兜底购置税。

“车企年底要抢订单冲量。”东风汽车一位高管说。

车企自掏腰包补贴购置税,是想抓住政策调整窗口期,在长交付周期与市场增量下冲刺销量,这进一步放大了短期内对动力电池的需求。

由此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高增长、第四季度冲量、购置税窗口期缩短,三重因素共振,导致动力电池供应紧张。

▍02优质电池难求

帮宁工作室认为,当前,动力电池行业并非整体供货短缺,而是存在结构性矛盾——行业不缺普通电池,缺的是品质优良的优势动力电池。

市场数据与行业反馈体现了这一点。

从市场数据来看,动力电池装车量保持高速增长。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今年1-9月,国内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493.9GWh,同比增长42.5%,反映终端需求持续旺盛。

市场格局方面,头部电池企业仍占据主导地位,第二梯队的份额稳步提升。

第一梯队中,宁德时代以210.67GWh的累计装车量、42.75%的市场份额,稳居榜首。比亚迪紧随其后,装车量111.21GWh,市场占比22.57%。二者合计占据超65%的市场份额。

第二梯队中,国轩高科表现亮眼,1-9月累计装车量26.27GWh,市场占比5.33%,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等企业也呈增长态势。市场资源逐步向更多电池企业分散。

尽管装车量均有增长,但优势产能紧缺问题始终存在。

“以前说电池产能过剩,指整体产能过剩,其实好电池一直都比较缺。”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目前行业对电池品质暂无统一分级标准,但市场普遍认为,宁德时代的普通电池,其品质也能赶上其他电池厂的优质电池。

鸿蒙智行旗下智界车型的电池供应商变动,佐证了当前动力电池行业的结构性矛盾。

据报道,从鸿蒙智行人士处获悉,因中创新航电芯产能不足,智界部分车型将调配一批宁德时代82度电池(三元锂离子+磷酸铁锰锂混合),此前该车搭载中创新航同规格电池。

两品牌电池的性能、使用寿命及功能,均符合华为“巨鲸”电池平台标准,质保政策一致。知情人士表示,此举旨在加快交车,保障用户享受国家购置税减免政策(今年减3万,明年减1.5万元)。该人士还称,尽管宁德时代电芯成本高于中创新航,但车辆售价不变。

这一变动至少折射出3个信息:

其一,电池行业第二梯队企业的产能已高度饱和。中创新航的产能被小鹏汽车、零跑汽车等深度绑定,客户提前预定,中创新航甚至可放弃智界项目,说明优质产能的争夺已延伸至第二梯队。

其二,头部动力电池企业的常规优势产能同样紧张。在宁德时代的产品矩阵中,磷酸锰铁锂电池可谓偏向边缘化,此次调配本质上是闲置产能利用,侧面反映其核心产能已无多余配额。

其三,在动力电池企业优势产能面前,车企议价权微弱,智界妥协接受电池企业非核心产品,印证“能拿到电池即达标”的行业现状。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维度已发生根本性迁移,从整车制造端的性能比拼,向上游供应链的核心资源掌控延伸。技术话语权直接决定企业在市场格局中的生态位,无论是汽车还是动力电池行业,均如此。

然而,如果供应体系高度集中,则暗藏系统性风险,一旦出现断供的极端场景,可能引发汽车全行业生产停滞。因此,构建多元化的供应体系、储备前瞻性技术,是汽车也是动力电池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