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张大申驾车返回驻地,突然,一架美军战机飞来,反复盘旋俯冲,向车辆疯狂开火,张大申急中生智,飞奔向一排高压线! 张大申透过车窗判断高度,意识到对方的速度已远远超过安全线,只差几十米就要追上来。他咬紧牙关,猛踩油门,把车头指向山脚下那排高压线。另一名车辆兵在车斗里死死抓住护栏,心里还没弄明白他为何朝那方向跑。 战机嘶吼着贴地而来,机炮火舌越逼越近。就在对方准备抬头时,驾驶舱顶端已经对准电线架子。紧接着,一声巨响震开周围的沉闷空气。火球在空中炸开,碎片四散落下。等尘土稍微沉下来,两名志愿军才敢确认那架飞机已经完全报废。 1951年,志愿军补给压力骤增,汽车连的行程被压到极限。当天载着的是急送前线的物资,路途必须缩短时间。刚过金川,他们便听到远处有发动机声。这片开阔平地视野良好,美军飞机经常在这儿寻找目标。 志愿军车辆动作受限,装甲薄弱,一旦暴露几乎没有抵抗余地。张大申曾多次在夜里穿行,他知道敌机俯冲的习惯性轨迹。他刚想躲入土路时,第一轮机炮已经扫过车头。车辆抖得厉害,散落的弹片把挡泥板削出裂缝。魏新成提起冲锋枪朝天连开几发,知道打不到,却想逼敌机拉高。 第二轮攻击紧贴地面投弹,爆炸冲击把车身震得侧倾,几乎翻入旁边的沟里。张大申反应迅速,拉回方向,让车重新上路。敌机似乎被激怒,连续绕圈俯冲。几次都是刚拉起又折回来,弹路越来越密。两名志愿军随时可能被一发击中。他们只得在断墙残柱之间不断调整位置,让敌机难以锁定。 几分钟后,机型发动机的声音持续增强,明显是打算用超低空压制。张大申突然想到前方的高压线路,判断那是唯一能让敌机失手的区域。他把油门推到极限,用车身制造移动靶点,让敌机把注意力全部锁在自己身上。 这一判断精准无比,使敌机在过度追逐中进入无法躲避的轨迹,最终与高压线相撞。这次看似偶然的成功,其实源自他对路况和战机习性多次积累的经验。 战斗结束后,连队根据现场判断,确认敌机完全损毁,飞行员当场死亡。对于运输兵来说,这样的反击极其罕见。多数时候他们面对的是几乎无法摆脱的空袭威胁。 此事上报后,部队对张大申的处置给予肯定。他在总结中写了几个关键词:判断、躲闪、逼迫。连队后来把这些经验用于新兵训练中,提高运输队在白天突发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张大申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源于入伍后的长期训练。1949年入军队时,他便开始接触苏式卡车,对发动机和路况有天生的敏感。1950年入朝以后,他在多次运输中遇到车辆故障,靠群众帮忙、靠同伴协作,逐渐形成一套适应战场的驾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