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特斯拉近期向全球供应链体系发出明确指令,要求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在未来24个月内完成

特斯拉近期向全球供应链体系发出明确指令,要求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在未来24个月内完成"去中国化"转型,这项战略调整犹如投入汽车产业的一枚深水炸弹。据内部文件显示,该计划涵盖电机系统、电池模组、车载电子等关键领域,供应商需提交详细的本土化替代方案,包括在北美或欧洲建立替代产线的具体时间表。这折射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正在经历深刻重构,其影响将如涟漪般扩散至整个产业链。 当特斯拉这样的企业,都要求北美的零部件供应商“去中国化”,要在一到两年内全面替换中国制造的零部件,替换为其他地区生产的部件,意味着中美贸易战更激烈的对抗还没有来临,企业在为美国政府更极端的贸易政策做准备。联想到前几日美国通用汽车也发出同样的指令,要求零部件供应商在2027年底前要“清除中国零部件”,用美国本土或中国以外地区的零部件。可以看出美国的汽车制造商,都在设法“去中国化”,最后期限就是2027年。 无论是特斯拉还是通用汽车,采取“去中国化”的策略,有两个原因:一是规避风险,担心特朗普政府在2026年中期选举后可能采取激进的贸易政策,加大中美间的“脱钩断链”,要求“美国制造”回归本土;二是美欧企业的“去中国化”正成趋势,趋势是一种感觉而非理性,他们认为中美贸易战休战一年,是给欧美企业一个缓冲期,希望加快调整供应链,一年后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从商业逻辑层面观察,此举暗合地缘政治风险对冲策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目前承担着全球近半产能,但过度集中的供应链犹如行走在钢丝之上。马斯克团队显然意识到,当贸易壁垒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构建多元化供应网络就成为必然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该决策恰逢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实施窗口期,本土化采购可为企业赢得每辆车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这堪称教科书级的政策套利。 更深层次的影响正在产业链发酵。中国供应商长期积累的成本优势如同坚固的护城河,但技术迭代的浪潮正在改变竞争要素。日本电产、德国博世等传统巨头已开始调整产能布局,墨西哥、越南等新兴制造基地迎来投资热潮。这种产业迁移将重塑全球价值链分工,就像当年智能手机产业的转移轨迹。对于中国零部件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倒逼其加速技术升级与全球化布局。

评论列表

用户75xxx79
用户75xxx79 2
2025-11-17 21:39
现在就把特斯拉赶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