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核弹
很多人都在猜测,日本到底有没有核弹?答案很明显,日本是有的,数量负2,被使用在了
很多人都在猜测,日本到底有没有核弹?答案很明显,日本是有的,数量负2,被使用在了广岛和长崎。也因为这数量负2的核弹,日本在美国面前言听计从。所以我在想,我们是不是也该给日本增加核弹的数量了,比如增加到负4。估计两枚下去,日本就消停了,高市那个老太太,也就不敢再叫了!我一直觉得美国在驯狗方面,经验老道,值得我们学习。而驯狗最好的方式之一,应该就是核弹!
G7一口咬定中国扩核,提出了一项恶毒要求,比让中方销毁核弹还狠
乍看之下,“核透明”似乎是维护全球安全的合理倡议,但结合核威慑的底层逻辑与国际现实来看,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这一要求堪称“卸甲式”打压,其恶毒程度远超要求中国加入核军控谈判,销毁部分核弹。核威慑的本质,从来不是...
日本不相信,中国敢在日本侵略中国之时,立即核打击日本本土的原因是,日本认为如果中
日本不相信,中国敢在日本侵略中国之时,立即核打击日本本土的原因是,日本认为如果中国核打击日本,美国就会核打击中国,出于害怕美国核攻击中国,中国断然不敢核打击日本。说白了,当年小日本敢顶着侵略的胆子笃定中国不敢动核,纯属把美国的核保护伞当成了打不破的铁壳子,赌定中国再恨侵略也怕被美国的核弹端了老家!这种想法说穿了就是日本把美日那点关系算得自以为精明,实则根本没看透本质,美日之间早就签过军事协议,明面上说美国会帮日本防卫,但那协议本来就是美国拴住日本的绳子,只保日本的地盘,不是替日本的侵略行为兜底。可日本偏把这份不平等的绑定,当成了美国会为它豁出去的保证书,他们看着美国在日本建的军事基地、一起搞的军演,还有那些所谓的“安全磋商”,就觉得只要中国敢对日本本土动核,美国的核弹立马就会飞向中国,完全没琢磨过这协议里的弯弯绕。日本还摸准了中国不先用核武的说法,却故意往歪了理解。中国有核之后就明明白白说过,任何时候都不会第一个用核弹,但这可不是说别人都打到家门口了还不能还手。中国搞核弹本来就是为了防着别人用核欺负自己,保卫家国才是根本目的,可日本却钻空子,觉得只要自己不用核,哪怕是发动侵略战争,中国也得守着承诺不敢动核,压根忘了中国的核力量从来都是用来护主权、防侵略的。更关键的是,日本太高估美国会为盟友出头的心思,也太低估大国之间的博弈门道,美国当年总爱秀核肌肉,看着挺横,可真到关键时候比谁都谨慎。当年有几次地区危机,美国高层都私下说过,犯不着为了别人跟中国打一场赔本的战争,连它的欧洲盟友都不赞成美国随便对中国动武。对美国来说,核弹是用来保住自己霸权的,不是替日本的侵略买单,真要是跟中国打核战,别的大国可能趁机捡便宜,美国本土也得面临核反击,这种亏美国可不会吃。而且美国一直把核弹当威慑的工具,现在花大价钱升级核武库,说白了还是为了自己的军事霸权,不是真要替盟友去火中取栗。日本的如意算盘里,还藏着对中美核力量的盲目判断。他们看到美国核力量规模大,有各种投送手段,而中国一直把核力量控制在够用的水平,就想当然觉得中国会怕核战争的代价。可他们没搞懂,中国的核政策从来不是比谁的核弹多,而是“你有我也有”的最低威慑,哪怕只有少数核弹能突破防御,也足够让任何国家承受不起后果。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解读,历史没有如果,日本当年的判断到底是现实考量还是一厢情愿,每个人都有不同看法。你觉得要是真到中国面临侵略、考虑核打击的地步,美国会真的为日本对中国动核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理论上来说,氢弹威力确实上不封顶,但是核武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扔不到对方头上去,
理论上来说,氢弹威力确实上不封顶,但是核武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扔不到对方头上去,那跟没有核武器没区别。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定义了核时代:氢弹的理论威力可以无限攀升,其毁天灭地的潜力上不封顶;然而,大国之间的核战略博弈,却早已抛弃了对极限当量的痴迷,转而将全部重心押注于一个更朴素的问题——如何确保武器能够精准、可靠地击中目标。核威慑的真正“货币”,并非虚无缥缈的爆炸当量,而是对手心中那份“你总能打到我”的、无可动摇的确定性。这场终极竞赛的逻辑演进,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追求“巨弹神话”到信奉“生存铁律”的战略轨迹。核武器发展初期,曾短暂陷入追求极限破坏力的歧途。以苏联试验的那颗超级氢弹为例,它堪称人类暴力美学的技术奇观,却也成了战略思维的绝佳反面教材。这颗“炸弹之王”的实战价值几乎为零,其根本症结在于投送。为了将这个庞然大物送上天空,一架战略轰炸机必须被拆得面目全非,几乎是以牺牲全部生存能力为代价,才换来一次勉强的升空。面对如今密不透风的防空网,这种笨重的飞行器,就是送上门的移动靶标。苏联军方对此心知肚明,这颗巨弹从未被真正视作一种可用的军事选项,其价值更多停留在宣传与心理震慑的层面。这一戏剧性的历史插曲,为所有核大国上了生动一课:一件无法在实战中稳定、安全投送的武器,其理论威力再惊人,也不过是“纸老虎”。这场对“更大更好”的狂热追求就此退潮,促使战略家们集体转向,开始探索一条更为务实的威慑路径。应对投送困境的答案,最终被一套精妙的系统设计所解决,那就是“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它并非简单的力量叠加,而是通过功能上的完美互补,构建了一个让对手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通过一次突袭就解除武装的稳定威慑架构。该战略的核心要义,在于构筑并维系具备绝对威慑力的“二次打击”能力,确保其稳固性无可撼动。支撑起这一体系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着无可取代的核心价值,少了任何一个都无法完整运转。陆基洲际导弹具备毫秒级应急启动能力,成为危机态势下保障威慑效能、实现即时响应的关键支撑。藏于深海、行踪诡秘的核潜艇,则凭借其无与伦比的隐蔽性,成为最可靠的报复力量,是“相互确保摧毁”理论的压舱石;正是这种集快速、隐蔽、灵活于一身的体系性生存保障,构筑起了一种恐怖的战略平衡,使得任何一方都不敢轻启战端。进入21世纪,核力量的评估标准已悄然迭代。简单地拥有“三位一体”的框架已不足以确保威慑力,竞赛的焦点已转向投送系统内在的质量、技术的先进性以及不受制于人的战略自主权。当今的军备竞赛,比拼的是谁的弹头更小巧,能适配更多平台;谁的潜艇更安静,能消失于大洋;谁的导弹更能突破层层防御。伴随新型核力量评估标准的全面推行,全球核力量领域长期固化的既有格局,正经历一场颠覆性的深刻变革。美国、俄罗斯以及迅速崛起的中国之所以稳坐第一梯队,不仅因为其体系完备,更在于技术的持续迭代和高度的自主研发能力。特别是中国,在核弹头数量远不及美俄的情况下,凭借其现代化和多样化的投送体系,赢得了平等的战略地位。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若干传统核力量正深陷发展滞涩的窘境之中。例如,英国的核威慑完全捆绑于单一的海基平台,且导弹技术需从美国引进,这种依赖性极大地削弱了其战略自主权。同样,法国也因空中投送平台的打击范围有限而受到质疑。有趣的是,朝鲜、印度等国在某些排名中反而靠前,这并非因为其技术顶尖,而是因为它们拥有多样化的投送选择,这种灵活性在现实威慑中,有时比一个技术受限的单一平台更具分量。这一逻辑也反映在国际军控谈判中——各国争论的焦点从来都是导弹、潜艇等载具的数量和性能,而非弹头的破坏力。参考资料:1.《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是什么?——2025-09-2419:00·参考消息2.俄官宣“末日鱼雷”完成核动力试验,引西方媒体关注——2025-10-3106:41·环球网
美论坛:若美国突然向中国发射200枚核弹,中国有能力进行拦截吗?中国拦不拦得住美
美论坛:若美国突然向中国发射200枚核弹,中国有能力进行拦截吗?中国拦不拦得住美国200枚核弹,这话一抛出来,味道就对路,很美国的问法,美网那边最近有股末日问答的风,开场就拉满,说要是美国忽然朝中国扔两百枚,能不能拦住,中国这边愿不愿意聊不重要,聊清楚更关键。要聊拦截能力,首先得搞清楚现代核打击的基本逻辑。美国的核弹不会是单一方式发射,大概率是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组合——潜射导弹从深海隐蔽发射,洲际导弹从陆地发射井升空,战略轰炸机携带核弹头凌空投放,这三种方式各有难点,拦截起来需要多层防御体系配合。很多人觉得“核弹速度快,根本拦不住”,但实际情况是,现代防空反导技术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水平,拦截也不是“点对点”的精准撞击,而是通过多层预警、分层拦截,最大限度降低核打击的破坏力。从预警环节来看,中国的天基预警卫星、地面远程预警雷达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监测网络。核导弹发射时会产生明显的红外信号,天基卫星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随后地面雷达接力跟踪,计算出导弹的飞行轨迹、落点等关键信息,为拦截系统争取反应时间。这个过程听起来复杂,但实际反应速度都是以秒计算的,而且随着技术升级,预警的精准度和抗干扰能力还在不断提升。要知道,拦截的前提是“看得见、算得准”,如果连导弹的踪迹都摸不清,后续拦截就无从谈起,而中国在预警体系上的投入,早已让“盲区”越来越小。再看拦截系统本身,中国的反导系统已经经过了多次实弹试验,技术成熟度有目共睹。目前的反导体系分为初段、中段和末段拦截,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拦截武器配合。初段拦截难度最大,因为导弹刚发射不久,速度慢但隐蔽性强,不过这种拦截方式能将核弹头摧毁在敌方领土或公海上,减少对本国的影响。中段拦截是最主要的拦截阶段,导弹在大气层外飞行时,轨迹相对稳定,拦截弹可以从地面发射,在大气层外摧毁目标,这一阶段的拦截成功率相对较高。末段拦截则是最后一道防线,针对漏网的导弹,通过防空导弹、近防系统等进行拦截,虽然此时导弹速度极快,但能最大限度降低落点附近的破坏程度。可能有人会质疑“200枚核弹数量太多,拦截系统扛不住”,但要明白,核大国的防御体系从来都不是为了“百分百拦截”而设计的。就算有部分核弹突破拦截,中国也有足够的力量进行反击,让发动核打击的一方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这种“相互摧毁”的威慑力,反而让对方不敢轻易动用核武。更重要的是,核战争没有赢家,这是全球共识。美国网友提出这样的假设,或许是出于对核威慑平衡的担忧,但他们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这一政策从来没有动摇过。中国发展核力量、构建反导体系,本质上是为了自卫,是为了打破“核讹诈”,而不是主动发起核冲突。相比之下,有些国家一边扩充核武库,一边推进核威慑政策,反而让全球核安全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核威胁始终是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任何关于核战争的假设,都应该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核裁军和核不扩散的重要性。中国一直积极推动全球核安全治理,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核问题,这正是大国担当的体现。相比纠结“能不能拦住200枚核弹”,更有意义的是如何避免核战争的发生,如何维护全球的和平与稳定。最后想问大家,你觉得核威慑与反导能力之间,到底是相互制衡还是会加剧军备竞赛?在全球核安全形势复杂多变的今天,你认为各国应该如何共同守护和平底线?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美国总统的“末日堡垒”1319根巨型弹簧撑起,可挡1000万吨核弹攻击
这里,就是被誉为美国“末日堡垒”的夏延山军事基地—一个为承受千万吨级核弹直接打击而生的超级工程。这座基地并非凭空出现,它的诞生源于冷战时期最深的恐惧。1960年代,美苏核对抗阴云密布,为确保在全面核战争中美军指挥...
假如美国先对中国发射200枚核弹,中国有反击的能力吗?不夸张的说,没等他们打完2
假如美国先对中国发射200枚核弹,中国有反击的能力吗?不夸张的说,没等他们打完200枚,我们就已经反击了,那时八成就是世界末日了。夜幕下,太平洋上空突然亮起一道道火线,200枚核弹头导弹划破黑暗,直奔东方而来。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假如美国铤而走险的真实风险。中国核力量会怎么接招?它真能让对方后悔莫及,瞬间把世界推向深渊?中国核事业走过六十多年,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开始,就定下基调:自卫防御,不首先使用。这不是空谈,而是实打实的战略选择。国家起步时,外部压力山大,科研队伍在戈壁滩上咬牙搞出来原子弹和氢弹,1966年导弹核武器结合试验成功,1967年氢弹也跟上。那些年,技术积累一步步夯实底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转向战略威慑,1992年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6年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摆明中国是负责任大国。进入新世纪,核力量稳步推进,陆海空三位一体成型。国防白皮书从2006年起就强调最低限度可靠手段,规模控制在必要水平。2025年,中国核弹头库存约600枚,主要配属陆基、海基、空基平台。这套体系设计初衷就是扛住首轮打击,还能有效回击,确保任何对手都得掂量后果。陆基是骨干,东风-41洲际导弹2015年测试成功,2018年入役部队。它机动部署,公路铁路两用,射程上万公里,能带多弹头,机动变轨和诱饵技术让拦截难上加难。地下洞库网络绵延数百公里,藏得严实,对方卫星再牛也难全挖出来。光这些,就够让美军头疼。海基力量更隐蔽,094型核潜艇2007年首艘下水,2010年第二艘服役,常年水下巡逻。巨浪-2导弹射程8000公里,2023年巨浪-3水下试射成功,射程超12000公里,直达美国本土。096型潜艇用泵喷推进,静音一流,追踪起来费劲。即使陆上吃亏,海里这支铁拳照样能砸过去。空基补齐短板,轰-6N轰炸机2019年亮相,2020年入役,2023年6月携惊雷-1导弹试飞。它空中加油,续航远,投放弹药灵活。2025年9月3日阅兵,三位一体首次公开,东风-41车队、潜艇模型、轰-6N齐亮相,信号清楚:中国核威慑不是摆设。这些进步不是为打仗,而是为和平。外界老爱炒“一小时崩溃论”,觉得中国核力量弱鸡,可事实是,早过了那阶段。现在的体系,天基卫星加陆基雷达,预警时间短,指挥链路快。导弹战备状态高,随时能动。不过中国坚持不首先使用原则,从1964年爆炸那天起就承诺,核武器只为反击自卫。这份克制,是大国风范。发展核力量,打破垄断,让别人不敢乱来。像2025年那场阅兵,展示实力,就是提醒各方:别冒险,和平才值钱。而核时代,合作大于对抗。中国愿意谈军控,共享情报,降低风险。
刚刚发现一观点梅德韦杰夫:一旦战败,就用核弹攻击4个国家,让世界进入末日,将
刚刚发现一观点梅德韦杰夫:一旦战败,就用核弹攻击4个国家,让世界进入末日,将动用战略核武器针对乌克兰、德国、英国和美国进行打击,从而引发全球性毁灭。从战略意图来看,梅德韦杰夫此举是对西方的一种强势警告。乌克兰作为冲突直接对手,被列为目标并不意外。德国是欧洲对乌援助的“顶梁柱”,梅德韦杰夫对德放狠话,意在戳中德国软肋,影响其国内对乌援助的立场。英国是西方阵营中对俄态度最强硬的国家之一,梅德韦杰夫将其列入,有“杀鸡儆猴”之意,警告其他欧洲小国不要过度跟随美国反俄。美国作为俄乌冲突背后的“总引擎”,梅德韦杰夫此举是要打破其“安全幻觉”,让其重新权衡拱火的风险。从时机选择上看,当时俄乌在赫尔松方向陷入拉锯,西方正紧锣密鼓为乌提供武器援助,且俄罗斯国内即将进入选举周期,民众对“持久战”失去耐心。梅德韦杰夫此时发表强硬言论,对外可威慑西方不敢轻易升级援助,对内则以强硬姿态安抚民心,消解民众对“战败风险”的担忧。从俄罗斯核政策来看,梅德韦杰夫的言论与官方文件存在明显温差。《俄罗斯联邦国家核遏制政策原则》明确规定了核武器的使用条件,“军事战败”并未被列为其中。梅德韦杰夫作为安全委员会副主席,其言论既有分量,又非克里姆林宫“官方最终表态”,后续若想缓和局势,仍有转圜余地。从国际影响来看,这种言论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对西方民众制造恐慌,撬动西方内部的政治博弈,但从长期来看,会让盟友对俄罗斯的长期承诺产生疑虑,中立国也可能会转向更安全的防护选择,全球治理体系会因为核恐吓常态化而陷入更高的不稳定性。
迪丽热巴,红毯上的“视觉核弹”为何半个内娱都不敢和她同框?
当别的女明星还在为“红毯杀手”的称号努力时,迪丽热巴已经成为了业内公认的“定毯神针”—不是因为她走得多,而是因为她一出现,整个红毯的竞争就提前结束了。最近,一则业内爆料揭开了红毯幕后最真实的规则:“不想挨着...
美国为何就是不打朝鲜?因为这三个原因,让美国忌惮。朝鲜那位置简直是天然的战略
美国为何就是不打朝鲜?因为这三个原因,让美国忌惮。朝鲜那位置简直是天然的战略要塞,西边贴着中国东北,北边挨着俄罗斯远东,相当于顶在两个大国的家门口。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朝鲜半岛形如东北亚的“战略楔子”,西边紧贴中国重工业基地东北,北边与俄罗斯远东军事重镇隔江相望,这种“顶在大国家门口”的地理格局,成为美国动武的第一道红线。历史也早已给出警示,朝鲜战争中,美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的冒险举动,直接引发大国介入,最终陷入三年鏖战,如今中俄的战略威慑力更胜往昔,这让美国深知动武等同于捅“大国马蜂窝”。在军事实力上,朝鲜120万现役兵力构建的“钢铁防线”,让美军难以承受常规战争代价,其七成兵力、两千辆坦克与上万门火炮密集部署在三八线百公里内,170毫米“谷山”自行炮射程直覆盖首尔,即便按最保守估算,开战初期也能造成首尔数千平民伤亡。更棘手的是朝鲜20万特种部队组成的“暗箭”,2025年完成15个月强化训练的“风暴军团”,精通坑道游击与设施破坏,直接粉碎了美韩“斩首核设施”的幻想。核威慑上,朝鲜40-50枚实战化核弹头,成为遏制美国的“终极枷锁”,与伊朗未突破的核潜力不同,朝鲜已掌握核弹头小型化技术,美国智库模拟显示,若动武朝鲜或发射10枚洲际导弹,2-3枚将突破反导系统击中洛杉矶,这种本土遭袭风险是美国绝对无法承受的。这三大因素让美国清晰测算出动武代价,地缘上引火烧身,常规战拖垮盟友,核战争危及本土,所以美国不是不想打,而是不敢打。以上是小编个人看法,如果您也认同,麻烦点赞支持!有更好的见解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方便大家一同探讨。
美国扬言卡中国软件脖子,不是瞬间炸穿的核弹,是磨人的慢刀子
不少人说这是“核弹”级冲击,但我翻来覆去琢磨,发现这事儿比“一炸了之”更复杂:它确实有核弹的破坏力,但更可能是“慢刀子割肉”的长期博弈。今天咱们掰开揉碎讲清楚,到底影响有多大,咱们能不能扛住。先抛个核心观点:真...
“一旦发生核战,中国面对美国坚持不了1小时!”俄专家10年前提醒,中国‘东风-3
“一旦发生核战,中国面对美国坚持不了1小时!”俄专家10年前提醒,中国‘东风-31-A’,是唯一有望经受住美国首次核打击的导弹,但中国这种导弹不多,而美国这种导弹有近2000枚,那么现在呢?2014年那会儿,俄罗斯战略研究所的瓦西里·卡申在媒体访谈中直戳中国核力量的软肋。他点明,当时的战略导弹多靠固定发射井支撑,这些井位虽深藏内地,却难逃卫星侦察的眼睛。卡申特别提到,东风-31A作为机动洲际导弹,是少数能扛住美方第一轮攻击的家伙。它用固体燃料驱动,射程直达大洋彼岸,公路机动让它不像固定井那样成活靶子。可惜,当时这种导弹服役数量有限,只几十枚,远比不上美方的规模。卡申的估算里,美方类似导弹接近两千枚,这数字听起来吓人,确实反映出当时不对称的现实。美方陆基主力是民兵III型,部署四百枚左右,全固定在井里,海基还有俄亥俄级核潜艇,每艘二十枚三叉戟II型潜射导弹,总计十四艘。加上空中轰炸机,三位一体体系齐备。卡申的话不是空穴来风,它基于公开情报,提醒中国在核威慑上还需加码。那些年,中国战略力量确实以防御为主,固定井占比大,机动部分起步阶段,生存压力不小。你知道吗,这番提醒来得正是时候。它推动中国火箭军加速转型,从被动防御转向可靠威慑。东风-31A虽是当时亮点,但数量少,覆盖面窄,面对饱和打击,确实存在窗口期短的风险。美方导弹库存虽非全机动,可总量和多样性让开局阶段占优。中国那时核弹头总数也就几百,远低于美方的三千多储备。卡申的分析接地气,直指痛点:不加强机动和多样化,战略平衡难稳。转眼十年过去,中国核力量已脱胎换骨。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核弹头约五百枚,在产更多,用来装备新一代平台。东风-31A还在役,三十到四十枚,主要布在华北西北,依托地形隐蔽。可真正挑大梁的是东风-41,射程一万二千公里,能带多枚分导弹头,全地形底盘适应公路山地雪地。西部新建三百多发射井,有的固定,有的机动伪装,卫星难辨真假。这不光是数量上去了,生存能力也大幅提升。海上力量同样亮眼。094型核潜艇换装巨浪-3导弹,射程超万公里,潜伏太平洋深处,锁定难度大。2024年,美方报告承认,中国海基力量在扩容,096型潜艇静音和载弹量更胜一筹。空中,轰-20隐身轰炸机虽未全亮相,但模型显示它携空射弹道导弹,补全三位一体。北斗导航和量子通信让指挥链路韧性强,就算地面受损,空中也能维持指挥。防御端,中国红旗-19反导导弹拦截距离六百公里,精度五十米内,陆基中段系统织起多层网。美方若发百枚,至少三成被挡,其余也难全中。中国只需少数导弹幸存,就能回击美本土要地,如纽约洛杉矶华盛顿,一枚弹头威力够大。话说,这威慑不是为打仗,而是为和平,维护国家安全底线。再看美方,卡申当年说两千枚机动导弹,其实有误会。2024年,美陆基民兵III只有四百枚,全固定井,无公路机动主力。海基十四艘俄亥俄级,每艘二十三叉戟II,空中B-2B-52依赖基地。弱点明显:潜艇定期回港补给,轰炸机需机场,基地若损,体系裂痕大。中国十年间,从固定井依赖,到机动多样,完成从挨打到回击的跃升。这变化不是一夜之间。东风-41分散数百预设点,战时快速转移;巨浪-3从任意海域发;轰-20隐身巡航。美方报告2024年承认,中国核扩张快,silo场超三百,ICBM机动约一百五十。数量上,中国追平在即,质量上已不落下风。如今,全球安全形势复杂,中国核力量的稳健进步,为亚太注入稳定剂。卡申当年的警钟,已成历史注脚。今天的中国,战略自信满满,和平红利普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