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专访松下诸桂芳:深耕中国25年,以差异化技术领跑新能源赛道

[ZOL中关村在线原创专访]2025年11月6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松下新能源中国总括诸桂芳在松下展台接受媒体采访,围绕业务布局、中国市场战略、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及进博会亮点等话题展开交流,展现了松下新能源在华发展的深耕与雄心。

业务布局:全球协同,中国是民生产业电池核心基地

谈及松下新能源的业务版图,诸桂芳介绍,产品矩阵涵盖车载电池、民生产业类电池及能源设备设施的相关产品线,产品覆盖面广。从区域布局来看,车载电池主要聚焦欧美、日本市场,而民生产业和社会基础设施相关电池则以中国为主要基地。

“中国区两家公司已深耕25年,是国内新能源行业起步较早的企业。”诸桂芳强调,松下正将日本产、研、销核心机能逐步同步到中国,明确将中国定位为民生产业电池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时,依托25年沉淀的技术团队,中国经验还将赋能全球20余个据点,助力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和无锡生产的电池90%以上用于出口,产品与全球市场需求高度适配。

技术创新:中日协同,以市场需求驱动产品迭代

面对新能源行业快速的技术迭代,松下如何保持领先?诸桂芳指出,松下在新能源电池领域拥有30年历史,一直持续致力于前沿技术的开发与突破,且拥有非常多的专利。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类市场,新能源发展和技术迭代速度最快,这为技术落地提供了绝佳场景。

“市场需求是产品迭代的核心导向。”诸桂芳表示,松下通过中日技术联合,将市场需求及时反映到商品开发上,持续进行技术迭代。未来,民生电池领域将聚焦高容量、高安全、高倍率技术攻坚,以不断迭代的解决方案赋能客户价值升级。

产业链协同与人才培养:扎根华东,激活创新动能

华东地区是全球新能源产业链高地,松下在此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诸桂芳介绍,在前沿商品开发中,50%以上供应链配套来自江苏及周边,与本地合作伙伴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同时,依托江苏丰富的高校资源,企业构建了持续竞争力的人才梯队。

在人才培养方面,松下创新推出“项目制”培养模式,已实行两年效果显著。高校毕业生入职后,可通过项目制自主组队参与新品开发,配备指导老师全程帮扶,项目阶段性成功后给予职位、薪酬等激励。此外,还通过“workinJapan”计划,定期输送大学生及入职三年左右的技术人员赴日研修,既培养技术专家,也储备技术管理人才。诸桂芳解释道,这种模式能激活年轻人的动力和勇气,打破传统培养体制的局限。

智能制造与AI布局:电子化+AI,筑牢品质与效率双防线

在智能制造领域,松下新能源的工厂电子化率已达90%以上,通过系统自动采集数据,结合数据分析实现品质预兆管理,提前发现工艺流程变化点并及时干预。同时,与松下信息系统公司联合,持续对工程管理系统进行AI化更新优化,在减少人工依赖的同时,有效降低不良率,保障产品质量。

关于AI的影响,诸桂芳透露,松下正协同日本能源总部开发高倍率储能电池,适配集团AI数据中心战略布局。在机器人领域,重点探索电控电池产品,满足机器人瞬间动作,目前已与多家机器人公司展开技术研讨。

进博会亮点:三大板块展现民生与绿色创新

作为第三次参展进博会的企业,松下新能源此次带来三大亮点:一是轨道交通后备电源项目,以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镍氢电池替代铅酸电池和镍镉电池,可灵活组合满足多样需求;二是48V锂离子电池模组,专为小型挖掘机、叉车等设备打造,通过多项国际安全认证,适应恶劣工况;三是松下电助力自行车,主打通勤场景,小巧轻便且续航长,契合绿色出行理念。

中国市场展望:从B2B到B2C试水,以差异化破局内卷

目前,松下新能源在中国市场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民生和医疗领域。诸桂芳表示,未来将尝试从B2B向B2C突破。2024年推出的充电宝产品便是“试金石”,上市前完成全部认证,以安全为首要原则,定价160余元(一万毫安),市场反馈良好,二代产品将于11月推出,三代、四代正处于策划阶段。

对于国内电子领域的竞争,“内卷”本质是推动创新的动力,松下将凭借30年制造研发经验、前沿差异化技术及客户口碑,在竞争中实现突破。诸桂芳认为,电池生产管理门槛高,安全是核心,松下扎根中国供应链高地,有信心不断扩大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