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香囊有用?专家揭露:秋季佩戴这3种香囊,反而诱发中风 据说能“舒气宁神、平稳血压”的降压香囊,竟可能在秋季成为中风的隐形推手。一位临床医生近日在接诊过程中发现,几位高血压患者在秋季佩戴降压香囊后血压波动异常,甚至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一现象引起医学界关注。 在中医理论中,香囊多以芳香走窜之品为主,如冰片、薄荷、藿香、丁香等,被认为能“辟秽化湿、醒脑舒气”。但临床分析显示,这类成分在秋季干燥气候中容易导致血管收缩,加重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短时间升高。一旦血压急剧波动,便可能诱发脑血管破裂或堵塞——中风的真实风险因此被放大。 从西医角度看,中风是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的急性脑损伤。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人发生中风,其中高血压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可控危险因素。医学研究表明,血压波动幅度越大,中风风险越高。香囊刺激嗅觉神经,从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调控,被忽视的“香气刺激”,在特定人群中可能是高血压危象的诱因之一。 医生结合病例指出,部分老年人或长期服药者在佩戴所谓“降压香囊”后出现头晕、面部潮红、心慌等症状,这并非心理暗示,而是香囊中挥发性成分直接介导的血管反应。中医强调“气机通则血行”,若过度行气,则反致“气逆血乱”,正与中风中“气逆暴厥”的病机相似。 科学检测显示,香囊对血压调节的作用缺乏确凿循证依据。国家药监部门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均未批准任何“降压香囊”类产品作为治疗用药。医生建议,想通过香气舒缓身心者,可选择温和中性的配方,如陈皮、艾叶、橙花等;而高血压患者应优先通过规律服药、限制盐分、适度运动等方式稳定血压。 中西医结合在高血压防治中各有所长。中药能整体调节气血阴阳,改善微循环;而西医药物治疗精准、起效快。但若盲目迷信中医香疗,反而忽视了血压的客观监测,容易错失最佳干预时机。 医生最后提醒,防中风的关键不在香囊,而在血压的长期稳定。任何看似“简便养生”的方法,都不应替代科学治疗与医师指导。秋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最应做的,是守住血压平稳这道生命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