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这事儿说穿了,不是马伟明院士有“预言家”的本事,而是他太懂航母的“技术命门”——美国为了抢“全球第一”,把还没熟透的“黑科技”硬塞给了福特级,早晚得出乱子。这就像刚学会走路就想跑,脚下没根,摔跟头是早晚的事。   先说说马伟明院士为啥能“猜中”。他可是咱们国家电磁技术的顶梁柱,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就是他团队搞出来的。早几年他就公开说过,美国的电磁弹射技术路线有硬伤,看似先进实则不靠谱。这话可不是随口说的,因为中美两国的电磁弹射走了两条路:咱们用的是中压直流系统,就像家里的稳定电源,电流稳得很;美国贪快用了中压交流系统,相当于老款供电方式,电流忽大忽小,机器自然容易出毛病。马伟明太清楚这里面的门道了,一看美国这么干,就知道福特级迟早要栽在这上面。   果不其然,福特级首舰“福特”号刚服役就露了怯。这船一开始预算才78亿美元,结果越造越花钱,最后花了133亿,比原定超了快一倍。2017年交船后,麻烦就没断过:电磁弹射器动不动就罢工,四年里硬生生损毁了好几架飞机;先进拦阻系统更离谱,2023年部署时突然失灵,舰载机没法降落,修了整整一周才好。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电磁弹药升降机,本来想提升3倍效率,结果11台里有5台都“载荷不稳定”,导弹、炸弹没法及时送到战机上,航母等于没了牙齿。   美国海军急得跳脚,2019年就给船厂下了最后通牒,要求2022年必须把所有问题修好。可这哪是“修修零件”能解决的?核心问题出在“技术冒进”上。福特级一下子堆了三大新技术:电磁弹射、先进拦阻、电磁升降机,全是没经过实战检验的“试验品”。就像给一辆车同时装了新发动机、新刹车、新变速箱,各自的脾气都没摸透,怎么可能协调好?有退役美军军官都说,这船更像“展厅里的明星”,看着花哨,真上了战场根本靠不住。   更糟的是,美国现在造航母的“家底”不如以前了。以前能造核心零件的厂子遍布全国,现在制造业外流,剩下的大厂没几家,连航母保养都得排队跑到日本去。就说福特级的雷达系统,信号动不动就不稳,不是设计不好,是能造高精度零件的作坊没了,凑合用的零件自然容易出故障。这种“工业空心化”的毛病,可不是砸钱就能补上的,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靠谱的产业链,再牛的设计也白搭。   军方的“最后期限”也成了“空头支票”。原定2024年交付的二号舰“肯尼迪”号,先是拖到2025年,后来干脆延到2027年,光延期就超了5年。更头疼的是,老航母“尼米兹”号2026年就要退役,到时候美国航母数量会降到10艘,甚至可能只剩9艘,这可是几十年没见过的“缺舰”场面。国会气得骂街,说47亿超支的钱够造半艘老航母了,可骂归骂,问题还是解决不了——造船厂、海军、国会三方互相推诿,没人愿意担责,这项目成了“没人管的孩子”。   反观咱们的福建舰,就能看出美国错在哪。咱们的电磁弹射用了中压直流技术,2025年上半年就完成了300次弹射测试,歼35、空警600上舰都顺顺利利的。不是咱们技术比美国“神”,而是咱们不贪快:先在陆地上把技术练熟了,再装到船上,一步一个脚印。   马伟明院士早就说过,“可靠性比先进性更重要”,这话戳中了美国的痛处——他们一门心思要压过中俄,却忘了武器最基本的要求是“能用、好用”。   现在福特级的处境特别尴尬:扔了吧,133亿打水漂了;接着用吧,就得“边修边跑”。2025年上半年,“福特”号在东海岸训练,刚出海就因为弹射器故障返航,这种“修修停停”的日子成了常态。更要命的是,就算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福特级还得面对东风-21D、“匕首”导弹这些“航母杀手”,真到了战场,可能连靠近的机会都没有。   说到底,马伟明院士的“预言”,其实是基于技术规律的“实话实说”。美国的困境,是“霸权野心”赶不上“实际能力”的必然结果:想靠超级航母维持全球霸权,却非要在没成熟的技术上“赌一把”,又碰上工业基础缩水,可不就被马伟明猜中了吗?   福特级算不上真的“烂尾”,但这种“能用却不好用”的状态,比烂尾更闹心——花了百亿美金,最后只造出个“半吊子”航母,这大概是美国海军最憋屈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