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制的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海试成功!11月2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在黄海圆满完成海试,最大舱容38168立方米,为亚洲第一,具备正式投产条件,将服务重大水下基建工程。 可能有朋友听着“耙吸挖泥船”觉得陌生,说白了这船就是给大海“整容”的高手,海底有淤泥挡路就挖走,要建港口就造航道,想填海造地就运泥沙,咱们身边好多沿海大工程,都离不开这种装备的帮忙。 “通浚”轮最牛的地方得提提它的“肚子”,最大舱容能装38168立方米,啥概念?相当于15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光这一项就稳坐亚洲第一的宝座,在全世界也能排到第二,这份成绩可不是吹出来的,是实打实海试测出来的。 这次海试足足搞了5天,从航行速度到作业效率,再到船上的智能化系统,都经过了全方位检验,最后结果出来,中交天津航道局的工程师们都松了口气,所有指标全达标,这说明咱们自主造大型疏浚装备的技术,是真的成熟可靠了。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以前咱们想要这种级别的挖泥船,得花大价钱从荷兰、比利时这些国家买,人家不仅卖得贵,还在技术上卡咱们脖子,关键部件坏了想修,都得求着人家派工程师来,光服务费就得掏不少。 2010年那会儿,咱们建某个港口需要大型挖泥船,跟国外厂商谈的时候,人家直接漫天要价,还附加条件说不能用于军事相关的工程,那时候咱们就憋着一股劲,一定要自己造出来,现在“通浚”轮的成功,算是圆了当年的心愿。 “通浚”轮不光能装,智能化程度也高得很,船上装了全景监控和自动控制系统,以前需要好几个人配合操作的挖泥流程,现在一个人在驾驶室里点几下屏幕就能完成,还能精准控制挖泥的深度和范围,误差比指甲盖还小。 有在港口工作的粉丝跟我说,以前用老款挖泥船挖一条航道,最快也得半个月,要是遇到恶劣天气还得停工,“通浚”轮这种级别的船,估计一周就能搞定,效率直接翻了一倍还多,以后建港口、修航道肯定能省不少事。 这船投产后,最先受益的就是那些重大水下基建工程,比如正在规划的跨海通道、深水港口扩建项目,都离不开它的帮忙,而且它还能去远海作业,以前咱们在南海一些岛礁的维护,因为缺少大型装备进度慢,现在有了“通浚”轮,这些工作肯定能提速。 更让人高兴的是,咱们现在不光能自己造,还能出口给其他国家,2023年咱们就给马来西亚卖了一艘中小型挖泥船,比欧洲厂商的报价低三成,还包售后维修,当时就抢了不少欧洲厂商的生意,现在“通浚”轮出来了,估计会有更多国家来跟咱们合作。 可能有人会问,不就是一艘挖泥船吗,值得这么激动?我跟你说,还真值得,海洋基建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有了“通浚”轮这样的装备,咱们在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建设上的底气就更足了,这可是实打实的硬实力。 你看那些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有强大的海洋工程装备,咱们以前跟人家有差距,现在一步步追上来了,从买别人的到自己造,再到造出来的比别人的还好用,这背后是无数工程师的心血,也是咱们工业水平提升的证明。 “通浚”轮的海试成功,只是咱们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一个缩影,以后肯定还会有更大舱容、更智能的挖泥船造出来,到时候咱们在海洋基建领域,就能真正做到想说了算。 国家的发展就像盖房子,得一砖一瓦扎实推进,“通浚”轮这样的“国之重器”,就是盖这栋“大房子”的顶梁柱,有了这些顶梁柱,咱们国家的发展才能更稳、更快,才能在国际上更有话语权。 咱们普通人可能没法直接参与这些大国重器的建造,但看到这样的好消息,心里肯定都觉得自豪,这种自豪感不是空的,是无数个像“通浚”轮这样的成就堆出来的,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这样的好消息传来。 信息来源: 环球时报新媒体——2025-11-26 “国之重器”,海试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