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俄罗斯媒体突然宣布了。 我先把态度摆明:中国的路子,是用硬实力守住底线,用合作和规则把风险压下去,不跟谁比谁声音大。 2024 年海试的福建舰,已经完成了三型舰载机的电磁弹射训练。这套咱们自己造的弹射系统,让歼 - 35 隐形舰载机的出动效率翻了三倍,再加上空警 - 600 的全域预警,直接让日本的航母野心落了空。 这边日本还在佐世保工厂给 “加贺” 号切割甲板,忙着适配 F-35B 战机,那边福建舰的舰载机编队已经在西太平洋练起了 “隐身突防 、重载打击”,谁的节奏谁做主,一眼就能看清。 歼 - 20 的常态化巡航,早就不只是简单的制空任务了。它跟歼 - 16D 电子战飞机、翼龙 - 3 无人机搭伙,组成了 “侦察 - 干扰 - 打击” 的空中铁三角。 美军刚往菲律宾巴萨基地派来 MQ-9A “死神” 无人机,号称能在南海盯梢 27 小时,结果遇上歼 - 20 的电子压制和翼龙 - 3 的贴身监视,侦察范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所谓 “无武装部署” 的低调说法,说白了就是认怂。 如今周边的挑衅动作,也在跟着升级。日本一口气砸了 43 万亿日元搞扩军,还在横田空军基地成立了统合作战司令部,把陆海空自卫队拧到一起指挥。 跟菲律宾签了情报共享协议后,日本的 P-1 巡逻机直接跟菲方设施联动,在南海搞起了联合监视。 花 17 亿美元买的 400 枚 “战斧” 导弹,要分三年装到 8 艘宙斯盾驱逐舰上,首批改装好的 “鸟海” 号已经在美国练手,想在第一岛链织起一张导弹网。 美英澳搞的 AUKUS 联盟,看着声势浩大,其实全是窟窿。 英国计划造 12 艘核潜艇,澳大利亚砸了 24 亿英镑帮忙扩产能,结果美国的钢铁关税一涨,成本直接失控,首艇交付时间硬生生拖到了 2030 年代末。 澳大利亚本来盼着 2027 年能迎来美军核潜艇轮换部署,可现在美国自己的造船厂都忙不过来,这张画了多年的大饼,能不能兑现还两说。 等他们的核潜艇真能派上用场,中国的反潜体系早就覆盖到澳大利亚西部海域了。 美国在菲律宾的动作更阴险,偷偷在苏比克湾附近租了个 2.5 万平方米的仓库,还带恒温恒湿系统和维修车间,要存够一个旅级单位的武器装备,想把这里打造成快速部署的后勤枢纽。 可他们忘了两个致命问题:苏比克湾离深圳才 1100 公里,刚好在中国中程导弹的射程内;而且这仓库就是普通民用建筑,台风一吹、地震一来就可能出事,跟挪威那些藏在山里的加固仓库根本没法比,纯属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最要命的是美菲的 EDCA 基地,已经从 5 个扩到 9 个,4 个新增基地全扎堆在吕宋岛北部,对着巴士海峡形成了 “近岸包围”。 美军砸了 1 亿多美元升级跑道、建弹药库,连巴丹群岛的民用避风港、简易码头,都被改成了前沿哨位,就想盯着台海和南海的动向。 可他们没想到,中国海警船天天在附近巡航,彩虹 - 5 无人机对等监控,菲方的补给船想靠近,动不动就被电子干扰逼退,想搞事也没那么容易。 面对这些围堵,中国的应对始终沉着。中俄 “北部・联合 - 2024” 演习都练到了第二阶段,在日本海、鄂霍次克海搞联合反潜、防空反导,就是明着告诉外界,中国不是孤军奋战。 黄岩岛附近,菲律宾公务机带着记者闯进来试探,中国合肥舰直接派直 - 9C 直升机贴近到 6 米距离警告,几分钟就逼得对方掉头,既守住了底线,又没激化矛盾。 现在的博弈,早就不是单一武器的比拼,而是体系和规则的较量。 日本想突破战后框架搞 “先制打击”,却忘了自己早被反制火力覆盖;美国想拉着盟友织 “印太壁垒”,却挡不住盟友间的利益分歧;澳大利亚押注 AUKUS 求安全,最后可能沦为别人的棋子。 中国,从来不是为了主动挑事,而是为了守住 “不被胁迫” 的底线,当有人非要在中国家门口玩火,咱们既有本事把火灭了,也有底气让玩火者自食恶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