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台海军前司令陈永康主持的一个台海兵推中表示,解放军若想登陆台湾,完成武力统一,不

台海军前司令陈永康主持的一个台海兵推中表示,解放军若想登陆台湾,完成武力统一,不似外界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陈永康也是个老海军了,一辈子跟台海防务打交道,他主持的兵推还是有一定依据的。 咱先看地理条件,台湾西海岸以前有20多处天然登陆场,现在因为长期开发,锐减到不足5处,沙滩宽度从数百米缩到百米以内,这意味着解放军登陆时可选的通道少了,台军只要把这几个点守住,就能形成重点防御。 更关键的是,海岸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水泥消波块、风力发电桩、养殖围栏,在兵推里成了“意外防御工事”,能迫使登陆艇偏离航线,集结时间延迟30分钟以上。 别小看这半小时,现代战争分秒必争,台军正好能借着这个窗口组织反击。 而且光有地理障碍还不够,台军这两年在装备上的投入,近一个月的动作更是频频。 10月6日台防务部门提交的报告显示,“海空战力提升计划”里的3型关键武器已经全数服役,包括射程超1000公里的“剑翔”反辐射无人机、能大面积杀伤机场和集结区的“万剑”导弹…… 台媒估算光“万剑”导弹就交付了约150枚,这些武器是专门针对登陆作战和纵深打击设计的。 11月4日台陆军也证实,首批从美国采购的海马斯远程火箭炮已经运抵,这套装备射程达300公里,台军直接放话能“跨海峡打击”。 虽然咱不信它能改变战局,但至少说明台军在抗登陆武器上确实下了血本,这些刚列装的玩意,确实会给登陆部队带威胁。 而且10月15日台军在澎湖搞的“镇疆操演”,出动了M60A3坦克、155毫米榴弹炮,还用上了微型无人机侦察,摆明了就是模拟阻击登陆舰队,8000名驻军守着澎湖这个战略要地,虽然澎湖地势平坦易被远程打击,但台军这种重点布防的思路,也会增加登陆的难度。 再看外部因素,这也是登陆作战绕不开的坎。 10月下旬中美刚定下谈判时间,美军就把“乔治·华盛顿号”和“尼米兹号”双航母战斗群,派到了西太平洋,10月20日“尼米兹号”还在南海搞舰载机训练。 虽然10月26日接连摔了两架飞机,暴露了装备老化、后勤乏力的问题,但人家毕竟是双航母编队,带着F/A-18超级大黄蜂战机和驱逐舰,在台海周边晃悠,就是想形成威慑。 更关键的是,美军还跟日本、菲律宾协调后勤支持,这种军事存在虽然未必真敢直接下场,但会分散解放军的精力,增加作战决策的复杂性,这一点陈永康的兵推也重点考虑到了。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就是社会韧性和后勤保障。 陈永康在之前的表态里就提到,一旦开战,48小时内能不能恢复电网、能源、医疗、粮食供应,直接关系到社会会不会崩盘,这话戳中了要害。 登陆作战不是光把部队送上去就行,后续的补给、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大难题。 现在台湾55%的民众呼吁两岸对话,台积电等企业也担忧“台独”政策冒险,这说明岛内民心不想打仗,但真到了战时,这些民生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算部队登陆成功,也会面临诸多麻烦。 而且台军近期也在调整部署,10月把金门“海龙蛙兵”主力撤离,移防澎湖填补缺口,还把陆战队66旅改编为台北卫戍“战略预备队”,增编无人机和“毒刺”导弹部队,这种战略收缩看似是示弱,实则是集中力量守护核心区域,针对性非常强。 咱再看解放军这边的情况,11月7日东部战区38架次军机、9艘舰艇绕台,31架次越“中线”,10月31日“十五五”规划也明确了对台工作专章,这说明解放军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和实力绝对没问题。 “海峡雷霆-2025A”演练,也验证了全域封锁与立体打击能力,05式两栖装甲车、370毫米火箭炮这些装备都是世界一流。 但正因为解放军实力强,才更要正视登陆作战的复杂性,陈永康的兵推不是否定解放军的战力,而是揭示了登陆作战的客观规律——它不是单一兵种的冲锋,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是地理、装备、后勤、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博弈。 所以陈永康的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给我们提了个醒:武力统一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不能凭着一腔热血就低估其中的困难。 台军这些年在防御上的布局、外部势力的干涉企图、登陆作战本身的技术难题,都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解放军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正因为看到了这些困难,才会不断强化体系化作战能力,不断开展针对性演练,就是为了一旦迫不得已必须使用武力时,能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统一。 那些觉得“几天就能拿下”的想法,是对战争的无知,也是对两岸同胞生命财产的不负责。 统一大业要的是稳、准、狠,既要坚定决心,也要正视困难,陈永康的兵推结论,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问题的不同视角,让我们能更全面、更清醒地认识台海局势。 只有把困难想在前头,才能在未来的博弈中占据主动,最终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