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说,韩国人非常的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

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说,韩国人非常的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字。汉字是连接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一种方式。可是他们却放弃了。 巴菲特这话听着有点冲,但搁在韩国当下的处境里琢磨琢磨,确实能品出几分道理。毕竟汉字在东亚文化圈里盘桓了上千年,早成了连接中日韩三国的隐性纽带,说丢就丢,终究要付出代价。 你去韩国景福宫逛逛就知道,正门前的 “光化门” 牌匾上,汉字清清楚楚地刻着。可问旁边二十来岁的韩国年轻人这三个字的含义,不少人只会摇摇头说 “不知道”,甚至有人把名字念成 “广华门”“光华门”。 这种尴尬不是个例,韩国盖洛普 2014 年的民调显示,超过半数的韩国人都觉得不懂汉字会给生活添堵,67% 主张 “韩汉混用” 的人直言,只有汉字能精准传递原意。 这事儿往根儿上说,还是民族主义情绪催生出的激进选择。上世纪 70 年代朴正熙执政时期,韩国大力推行 “韩文专用政策”,觉得汉字是 “外来文化符号”,要确立韩文的 “民族语言地位”。 当时不仅在公文中剔除汉字,还逐步缩减中小学汉字教育课时,甚至在 1980 年干脆规定小学不再教授汉字。到 2005 年《国语基本法》出台,直接把汉字和英语、日语并列归为 “外国文字”,这波操作算是把去汉字化推到了顶点。 可韩文本身是表音文字,先天带着局限性。很多词汇发音完全一样,意思却天差地别,没了汉字辅助,歧义丛生简直是家常便饭。比如 “gao” 这个发音,既能指 “高”“糕”,也能是 “膏”“稿”,在日常聊天里还好,到了法律文书或医学报告里,差一个字可能就是天壤之别。 韩国法务部曾披露,2010 到 2020 年间,至少有 17 起法律纠纷源于韩文词汇歧义,要是当年保留汉字标注,这些麻烦本可以避免。 最可惜的是文化传承上的断裂,韩国历史上的古籍、碑刻、家谱几乎全是用汉字写的,景福宫的匾额、昌德宫的楹联,甚至李朝时期的官方档案,没有汉字功底根本读不懂。 韩国汉学家崔南圭就说过,用古汉字和古代对话是件很浪漫的事,但现在的韩国年轻人连自家祖先的文献都看不通,这种文化断层比丢了件古董还可惜。 有次首尔大学历史系搞古籍整理,找了十个硕士研究生,能完整解读《朝鲜王朝实录》片段的只有两个,剩下的都得靠老教授逐字翻译。 延世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金铉哲就提到,中韩经贸合作越来越深,但很多韩国商务人士和中国客户沟通时,连合同里的 “契约”“质保” 等汉字词都得翻词典,效率低不说,还容易闹误会。反观日本企业,员工基本都能认出常用汉字,和中国伙伴谈生意时,随手在纸上写几个汉字就能沟通,这种便利韩国人根本享不到。 韩国国内早就有人意识到不对劲了,2012 年,由四个文化团体组成的 “韩国语文政策正常化促进会” 直接把政府告上宪法法院,说《国语基本法》把汉字归为外国文字违宪,违背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宪法义务。 当时前任国务总理李汉东带头,333 名学界、政界人士联名支持,他们拿出的数据很有说服力:2009 年韩国教育课程评价院的调查显示,近九成学生家长都站出来支持汉字教育。 民众的呼声倒逼政策松了口,2018 年,韩国教育部终于松绑,宣布小学三年级以上教科书要并行使用汉字。可积弊已深,恢复起来哪有那么容易。 现在韩国中小学每周汉字课只有一到两节课,教的都是 “人、山、水” 这类基础字,想达到能读古籍、通交流的水平,根本不够用。2025 年韩国汉学家崔南圭接受采访时就坦言,汉语教育虽有 “由量转质” 的说法,但年轻人汉字水平的下滑趋势,短期内根本刹不住。 更有意思的是民调里的年龄差异,觉得不懂汉字不便的人群中,60 岁以上老人占了 63%,50 岁群体是 57%,而 20 到 40 岁的年轻人只有五成左右。这说明越靠近 “汉字时代” 的人,越明白它的价值。 韩文字文化协会之类的团体还在坚持 “韩文优越论”,说随着韩流走向世界,韩文的价值正在凸显。可韩流能火靠的是影视剧、音乐这些文化产品,真到了深度文化交流或学术研究层面,少了汉字这个桥梁,还是处处碰壁。 日本学者研究东亚文化时,能直接引用中韩古籍里的汉字原文,韩国学者却得先把汉字翻译成韩文,再进行研究,中间多了道手续,精度也难免打折扣。 现在再回头看巴菲特的评价,其实不是贬低,更像是点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文化纽带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汉字在东亚流传千年,早已不是单纯的文字符号,而是沉淀着共同历史记忆和思维方式的载体。日本没丢,中国在用,韩国却非要把它从自己的文化体系里剥离出去,等于主动拆了和邻国交流的便捷通道,还断了自己解读历史的根。 文化传承这东西最公平,你对它敷衍了事,它就给你留下一堆补不上的窟窿。巴菲特说的 “不明智”,大概就是看透了这一点,丢了汉字这条纽带,看似彰显了 “民族独立”,实则是给自己的未来设了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