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谁敢从顾客开始,革自己的命?

▲这是灵兽第1715篇原创文章对中国本土零售企业而言,有多少企业敢不再追毛利率,而是优先看顾客推荐值?有多少企业能不再问

▲这是灵兽第1715篇原创文章

对中国本土零售企业而言,有多少企业敢不再追毛利率,而是优先看顾客推荐值?有多少企业能不再问“能卖多少”,而是先问“顾客会不会爱上”?又有多少商品团队愿意不再从SKU出发,而是从顾客的生活、时间、感官与选择负担出发?

作者/李又寻欢

ID/lingshouke

-1-

在沃尔玛中国高级副总裁兼沃尔玛业态首席采购官祝骏看来,今天零售业面临的问题,并非顾客变得更为挑剔,而是零售商需要快速改变。顾客不是不再逛超市,而是面对那些“没有必要再来”的超市,失去了进入的欲望。同样,市场环境也未必变得更糟,只是“过去那一套做法已经不灵了”。

这话听起来抽象,但祝骏举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例子——一块沃集鲜绿豆糕。

很多自有品牌往往围绕财务目标设计,也就是只需要找一款已有品牌商品,选择保质期长、成本低、便于压价的方案,再通过打折促销完成动销。这套逻辑无非是“更便宜、更容易管控”。

但是,祝骏让团队跳出传统思维模式,要从顾客真实体验出发——比市场上大部分绿豆糕减糖20%;优先全球优质食材,如更清甜爽脆的广西荔浦马蹄,牛油果泥取自墨西哥Hass牛油果最柔嫩的芯部,仅采摘开花第3-5天的桂林金桂制成的桂花干,这样的组合让传统糕点拥有了现代感,再使用古法蒸制低温研磨,实现了丝滑柔和、入口即化的口感——它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在健康、新鲜、美味和价格之间找到了一种均衡。

“从色香味方面都打破了顾客对传统绿豆糕的期待。”祝骏说。

这块绿豆糕不是主角,却是“沃集鲜”全面升级的一个缩影。近日,沃尔玛宣布旗下自有品牌“沃集鲜”正式焕新,以全新品牌理念“简单为鲜,沃集鲜”重塑商品标准。首批近千款焕新或上新商品集中亮相,覆盖生鲜、食品、饮料等多个核心品类。

沃集鲜的焕新,正是沃尔玛在品牌重塑与战略转型进程中,以商品力为核心竞争力、打造差异化优势的集中体现。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零售业的逻辑是“顾客会适应商品”,但沃尔玛的态度是,商品要满足甚至超越顾客的期待。这也是沃尔玛这轮升级的底层逻辑——从最真实、最细微、最不起眼的顾客反馈出发,反向重构整个商品链路。

这不是换个包装、改个Slogan的营销动作,而是沃尔玛在认真回答一个问题:商品的起点到底是谁?用祝骏的话说,沃尔玛要站在顾客视角,回归顾客价值主张,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迭代。

在《灵兽》看来,这是一场涉及组织文化、价值体系、商品理论与供应实践的深度革新,将“顾客导向”这个零售业通识的理念,进行了一次彻底的、与时俱进的解读和落地。

-2-

中国零售业长久以来被“表面顾客第一,实则财务第一”的逻辑驱动:绩效优先、毛利优先、坪效优先、周转优先……顾客只是报表上的一个数字。

但过去五年,顾客的生活方式早已发生剧变——独居、小家庭、高频低量、轻决策成本、重食安与体验。传统零售仍困于“越便宜越好”、“越多越吸引”的旧逻辑,而顾客的脚步早已悄悄转身。

沃尔玛选择从这场“价值错位”中脱身。

比如沃集鲜马蹄龙井风味绿豆糕,售价24.99元/6块,因其“清爽不腻、口感平衡”的体验,在社交平台被反复推荐,消费者反馈直呼好吃 – 品质是一款商品的第一抓手,其次再是价值感,正是沃尔玛 “从品质动心,从价格入手”的理念与消费者“过得好,花得少”的真正生活需求进行了完美结合。

如果说绿豆糕是从“原材料调优”开始的一次产品试验,那么“沃集鲜小绿瓶牛奶”则是一场更彻底的“体验工程”。

最初的小绿瓶牛奶,蛋白含量4.0、配料表干净,仅使用100%生牛乳,不加任何添加剂。PET避光瓶设计保障了品质稳定,售价9.9元,口感轻盈,风味平衡。然而上市后,顾客提出反馈:“太大了,一个人喝不完。”于是沃尔玛经过7个月打磨,推出“小小绿瓶”:更便携的容量、顺手的瓶型,深受顾客青睐,甚至被很多顾客拿去DIY做咖啡牛奶。

为什么要历经7个月?因为改规格和包装不是“换个瓶子那么简单”,每一次调整都要重新审核食安与品控。祝骏说,在这一点上是绝不让步的。

不久后,沃尔玛又关注到了顾客对这款牛奶的第二轮反馈——包装小了,价格略贵。于是沃尔玛再度与工厂联手,通过技术赋能,从生产效率到运输成本不断优化,有望在保证小包装便利性和保障品质的前提下,把价格再往下拉。

与其他沃集鲜商品一样,这款牛奶的每一次进化都是在认真听顾客的话。而这背后的逻辑,是商品不只是要在货架上“看起来好”,更要在顾客生活中“用起来舒服”。

同样的逻辑也用在了HPP(高压冷萃)果茶上。沃尔玛没有走代糖“零卡零糖”这条看似流行、实则争议重重的路,而是通过原汁替代、冷萃保香、精准甜度分级,将芭乐、油柑、奇亚籽、羽衣甘蓝这些“健康但难喝”的食材,做出了不靠噱头的真口感,并最大程度地进行了降糖。

“我们从不以打造爆品为目的,那只是营销的噱头。我们要做的是围绕顾客的真实生活场景。”祝骏说,HPP果茶系列的出发点也是如此,要每一款都是顾客能天天享用的好商品,绝不能做成猎奇商品,顾客喝一次就算了。

企业足够用心,顾客当然能感受到,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实际上,“简单为鲜”这句口号在沃集鲜的每款商品上得到了具体呈现:简单的配料、更清晰的原料溯源、减少选择焦虑、强调确定性体验——不只是“健康”,而是“好选、好感、好用”。

不过,祝骏丝毫不担心其他零售企业在配料表上“抄作业”,“如果沃尔玛能够推动行业加速向更健康、配料更简单的方向发展,让更多消费者享用到更好的产品,那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荣幸。”

-3-

曾几何时,“自有品牌”在中国零售业的关键词不过是三件事:低价、大牌平替、毛利率工具。很多企业之所以做自有品牌,不是因为顾客有真实的未被满足的需求,而是因为这能优化财报、满足“品类KPI”的故事。

沃尔玛起初也不例外。祝骏坦言:“我们早些年也陷在这种思维里——SKU越多越好,什么都想做,关注销售额、毛利率和占比指标。”

真正的转折点,是从沃尔玛业态近年的转型升级开始,沃尔玛有了更聚焦的客群和清晰的价值主张,明确以城市大众中产家庭及单身人群为核心顾客群体,并围绕他们的真实需求,确立了“提供高品质生鲜和食品、精选非食商品;稳定的天天平价和全渠道便捷服务”为核心的三大战略方向。这不是挂在口头上的“理念先行”,而是系统性地重构自有品牌的底层方法论。

在沃尔玛内部,衡量一款商品是否值得长期投入的标准,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

• 顾客复购率;• 社交媒体上的净推荐值(sNPS);• 差评响应是否闭环;• 配料表是否透明、易懂、无负担;

与此同时,被舍弃的,是“必须推出100个SKU”的数量型考核、“自有品牌占比必须达到XX%”的财务目标等从零售商角度出发的指标。

众所周知,对零售业而言,商品能改,流程能调,企业的组织惯性才是最难改的。这一轮沃集鲜升级,不是围绕财报重排货盘,而是围绕顾客重建系统。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组织基因刷新——表面看是产品升级,实质上是组织能力优化,或许代表了零售行业未来几年真正的分水岭。

同样,行业内近几年频频提及的“调改”其实并非新鲜事。调业态、调结构、调货盘、调动线、调价格……但多数企业的调改,仍然停留在物理结构的替换层面,比如,将热卖款换成另一个热卖款,将大包装换成小包装,抹掉“促销”标签,换成“严选”“精选”等等。很多调改的核心,本质上是该砍的SKU砍一砍,该压的成本压一压,该换的陈列换一换,然后期待坪效改善、毛利提升、客单上升。

看似变了,其实什么都没变。

真正的调改,不是换几个SKU,也不是将货盘做减法,而是问清楚一个基本问题:“我们是不是愿意重新理解顾客?”

沃集鲜的路径正好是反向推进:从顾客画像出发,重新梳理品类逻辑、服务标准、选品策略与供应链组织。这种自下而上的流程重塑,是目前中国绝大多数零售商尚未具备的能力。

-4-

很多零售企业做自有品牌,是为了扩大利润、优化财务、降低对供应商的依赖。但祝骏的观点恰恰相反:“如果不能为顾客创造真实价值,那我们宁愿不做。”

沃集鲜真正的变革在于,从“把顾客当结果”转向“把顾客当起点”:做不做某款商品,不再由毛利决定;值不值得长期投放,不再看财务KPI;商品立项从顾客的吃、喝、用体验出发,反向设计配方、包装、供应链乃至组织动作。

换句话说,沃集鲜不是“贴牌品”,不是“价廉替代”,不是“利润引擎”,却可能成为顾客心智中最被信任的选择。

在这个选项爆炸、信息过载的时代,消费者最稀缺的,不是选择,而是确定性。沃集鲜所做的每一项微调,其实都在帮助顾客解决一个朴素的诉求:•不必在果汁货架前花十分钟读配料;•不必为孩子挑个健康饮品而心存顾虑;•不必在坚果、榴莲等类目反复“踩雷”;•不必在琳琅满目的“XX精选”中焦虑决策。

在《灵兽》看来,沃集鲜不是沃尔玛的“辅助品牌”,而是它在中国市场重建第二曲线的核心抓手。对沃尔玛来说,实体店是一个有主张的商品场,商品力对比同行已遥遥领先,无论是大店还是社区店,都是顾客体验商品的抓手,而电商与到家也不再只是通路,有了更清晰的商品IP支撑。

当顾客脑中形成这样一个心智——去沃尔玛买的自有品牌基本不会踩雷,这就是最具持久力的品牌资产。这条路径也远比比开更多店、做更多折扣更有持续性。

-5-

如果为过去几年的中国零售业写一个注脚,大概可以这样概括:市场已经完成分层,但零售商尚未完成觉醒。

顾客的需求早已从“多快好省”转向“价值感、体验感、低负担、食安信任”;但行业的普遍逻辑,依然沉浸在“SKU越多越好、促销越猛越好、低价越打越好”的旧认知中。

真正的竞争差距,不再是规模的大小,而是价值观的深浅。不是谁店多,不是谁融资快,而是谁能真正站在顾客一侧去做商品。

沃尔玛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却也很难做到——从顾客开始,革自己的命。

这场名为“沃集鲜”的商品革命,不是“为了做而做”,也不是一次短期优化,而是一场组织文化与企业思维的根本性更新。从供应链、产品、包装,到考核、机制、心态,一切回归顾客视角,一切围绕真实价值。

在这场由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商品革命中,沃尔玛走在了前列。

对中国本土零售企业而言,有多少企业敢不再追毛利率,而是优先看顾客推荐值?有多少企业能不再问“能卖多少”,而是先问“顾客会不会爱上”?又有多少商品团队愿意不再从SKU出发,而是从顾客的生活、时间、感官与选择负担出发?

这不仅是价值观的分水岭,更是系统性能力的试金石。

或许你会发现,2025年后,中国零售的差距,不再是战术的错位,而是战略的分道扬镳。

商品力重塑的背后,是顾客价值的重新定义。而真正配得上未来的零售企业,也许都要从这句话重新出发:不是为了卖更多,而是为了让顾客更愿意买。

这也又回归到了中国零售企业困境中最核心的原点:谁敢从顾客开始,革自己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