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科学家
理肤泉于进博会正式发布共体超分子科技 联合诺奖科学家实验室共启护肤新时代
上海2025年11月9日/美通社/-近日,源自法国的皮肤学级科学护肤品牌理肤泉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基于联合诺奖科学家实验室研发的独家专利[1]共体超分子[B5+红没药醇]成分,正式发布全新超分子系列产品。作为全球皮肤...
这些少年小主播讲述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把“科学的种子”种进心里
今年以来,从全市招募中脱颖而出的“科学家精神小主播”们,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参与策划、摄制了8集《追寻科学之光》系列视频,在实践中,将科学家的事迹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系列视频从今年10月起,在《少年日报...
地球上只剩两头,还都是母的,如果人工授精还不成功,人类可能再也看不到这个物种了
地球上只剩两头,还都是母的,如果人工授精还不成功,人类可能再也看不到这个物种了看到这句话,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真的假的?一个物种就靠两头母的了?”但现实比想象还要残酷。北方白犀牛本不是濒危动物的“钉子户”,在上世纪60年代,这种体重两吨、长得像装了铠甲的庞然大物,在非洲草原还有超过2000头。它们不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天敌变多才慢慢消失的,而是被人类直接“清仓处理”。问题的根源两个字:犀角,在黑市上,犀角曾一度炒到每公斤6万美元,被当成炫富的工艺品,也被误传有药用价值,尽管科学已经反复说明它和人的指甲成分一样,主要是角蛋白。但这并不妨碍市场疯狂,盗猎活动日益猖獗,尤其是在非洲一些地区政局混乱、执法力量薄弱的背景下,武装分子甚至用犀角换军火,盗猎几乎成了暴力经济的一环。虽然犀牛的灭绝和盗猎绝对脱不开关系,但其实很多盗猎者本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坏人”,他们只是穷得没有别的选择。在非洲一些经济落后、失业率高的地区,打猎换钱比种地养家来得快,比如,一公斤犀牛角能卖出几万美元,是当地人几十年都赚不到的钱。你让一个每天吃不饱饭的人为了“生态理念”放弃这个机会,可能性有多大?而在国际市场,犀牛角、象牙、穿山甲鳞片这些“野生奢侈品”长期受到部分国家高端需求的推动,有些被当成传统药材,有些被视为身份象征,还有些被炒作成投资品。这条黑色产业链一旦形成,就不是靠一两个自然保护区就能断掉的,只要“买的人”还在,猎的人就不会停。有保护区负责人公开承认,他们经常抓到盗猎者,但最后不是被轻判,就是压根没人起诉,抓了等于白抓。有时候,刚抓进去几天的人,转头又出现在林子里拿枪找犀牛,这种“抓不怕、判不重”的司法环境,直接削弱了保护的威慑力。在国际层面,野生动物保护也不是“众口一词”,一些国家呼吁全面禁止象牙、犀角等野生动物制品交易,另一些国家却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文化传统或经济权益。还有些非洲国家主张“可持续利用”,认为只要是自然死亡的动物留下的资源,完全可以合法交易,用于发展本地经济。这就造成了全球规则的不统一,一边在打击非法贸易,一边却又有人打着“合法”旗号出口动物制品,黑白界限被模糊,反而让执法变得更加困难。到了1984年,野生北方白犀牛数量已经跌到了只剩15头,几乎就是崩盘式的下滑,2008年,这个物种正式“从野外毕业”,被宣布在野外灭绝。更糟的是,北方白犀牛的生育能力本就不算强,加上长期圈养生活带来的各种生理问题,想靠剩下的几头繁殖后代,就像指望70岁的老夫妻再拼一胎,难度不言而喻。在这个几乎被判死刑的物种中,曾经有一头名叫“苏丹”的雄性犀牛,成了人类最后的希望。为防止它被偷猎,苏丹24小时都有持枪卫兵陪护,比很多政要还安全,但就算保护再周全,岁月不饶犀。苏丹终究老了,到了2018年,它因为严重感染和起不了身,被执行安乐死,年纪45岁,这头老犀牛的离世,标志着北方白犀牛“自然繁殖”的大门彻底关上了。现在还活着的“纳金”和“法图”,一个是苏丹的女儿,一个是外孙女,也就是说,它们是仅存的两头北方白犀牛,而且都不能自然受孕。苏丹死后,它的精子被冷冻保存,成为科学家“人工繁殖大业”的唯一火种,可光有精子还不够,母牛的身体状况也必须能配合,而“纳金”和“法图”年纪也大,再折腾太多次取卵手术,对它们本身就是风险。科学家当然没坐以待毙,自2019年以来,国际科研团队已经从“纳金”和“法图”体内成功提取卵子,并用苏丹冷冻的精子进行体外受精。成功培育出的北方白犀牛胚胎被冷冻保存,计划未来植入南方白犀牛的子宫,让它们代孕,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可能”,科技无法保证一定成功,更无法保证新生犀牛能正常发育、繁殖、适应环境。而时间,是他们最缺的资源,纳金和法图都已进入高龄,卵子质量逐年下降,胚胎转移的窗口期正快速关闭。这场科技救援,像是给物种续命的“心脏手术”,刀尖上跳舞,成败难料。可如果连这最后一搏都放弃,北方白犀牛就真的只能留在纪录片里了。北方白犀牛不是第一个走到灭绝边缘的物种,可保护资源是有限的,而受关注的动物才拿得到“预算”,像北方白犀牛、雪豹、大熊猫这种“明星物种”,因为长得可爱、知名度高、容易吸引捐款和媒体曝光,所以能得到更多的保护资源。但那些“长得不讨喜”的冷门物种,比如某种小型蛙类、稀有甲虫、濒危植物,往往连基本的生存数据都没有,更别提保护计划了。信息来源:这个生物世界上仅剩两只,还都是母的,科学家:很绝望——光明网
事关稀土,中国科学家有重磅发现
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天然植物中发现稀土元素的生物成矿现象,为未来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路径。相关成果于11月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是人工智能、新能源、国防等重点...
什么叫高瞻远瞩,这就是。提前看透未来的能力,战略科学家,如同大海的陀螺仪,指明方
什么叫高瞻远瞩,这就是。提前看透未来的能力,战略科学家,如同大海的陀螺仪,指明方向,减少错误。芯片自主发展能推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升级钱老特有的战略眼光,深谋远虑。集成电路和民用车电动化两项都是关键,市场化有功有过,在尖端科技领域和长远发展规划上,市场化体系不如计划体系。钱老文章中的灵境技术就是我们说的VR/AR,感觉灵境的叫法更有神韵。
追寻逐梦路厚植家国情怀化师专原创科学家故事短剧首演
怀化日报全媒体讯 11月3日,由吕海玲、张艳老师创作的中国科协2025年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剧目《玉汝于成,文耀家国—唐玉文的逐梦之路》,在怀化师专首演。该剧以“艺术+思政”为内核,将地下工程专家唐玉文的科研人生...
未来科学+:让“小科学家”破土而出
转自:天津日报 “大家知道机器人如何精准识别物体吗?在和平区青少年宫的科普课堂上,一场趣味十足的科技体验课正在进行。...在“未来科学+”品牌的影响下,一批批心怀科学梦想的“小科学家”正茁壮成长、绽放光芒。通讯员耿铭烁
数字游戏还是实力赶超:中国科学家数量反超美国的终极解读
有这么个笑话:爱因斯坦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说过,台下三万人听他讲话,这叫做顶尖科学家带动听众;要是台下站着的全是"顶尖科学家",那这就变成了.中国大学食堂里开组会的日常。不好意思,这份数据本身就带有黑色幽默。据港媒报...
特斯拉ModelYP手稿真的帅
特斯拉ModelYP手稿真的帅
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虽然至少是三代的
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虽然至少是三代的技术,但这样的劣势只需要花5-10年的时间来挽回。”在半导体行业的交流会上,尹志尧这句论断总能引发热议,而要理解这话的分量,得先弄明白“三代技术差距”到底意味着什么。半导体领域的代际划分有明确标准,不只是芯片制程的数字变化,更体现在材料体系、核心设备和产业生态的全面差距。当前中国最先进的量产芯片停留在14纳米节点,而台积电、三星已经稳定量产3纳米芯片,这中间隔着7纳米、5纳米两代关键突破,再加上先进封装等配套技术的代差,正好对应“至少三代”的说法。从具体领域看,差距在核心设备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光刻机为例,荷兰ASML的EUV光刻机已能支撑3纳米制程生产,而国内上海微电子的DUV光刻机还在90纳米制程上攻坚,中间差了近五代技术,但这只是设备差距的一个缩影。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等关键装备中,国产产品在先进制程的适配性上仍有欠缺,像7纳米以下制程所需的精密零部件,比如高精度光学元件、特种气体等,大多依赖进口,这些“卡脖子”环节共同构成了代差的实体。更关键的是产业生态的差距。欧美国家经过数十年积累,已形成从EDA设计工具、核心材料到设备制造、芯片代工的完整闭环。比如EDA工具领域,Synopsys、Cadence等企业垄断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企业虽有突破,但在先进制程的设计套件上仍需依赖进口。这种生态壁垒比单一技术差距更难突破,因为新设备、新材料必须经过长期验证才能进入头部代工厂的供应链,而这个验证周期往往需要3到5年。但尹志尧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人才储备是他最看重的底气。作为曾主导泛林集团核心技术研发的专家,他太清楚全球半导体人才格局——美国各大芯片巨头的技术骨干中,华人占比高达30%以上,从芯片架构设计到设备研发的关键岗位上,都能看到华人科学家的身影。这些人才要么已陆续回流,要么通过技术合作间接助力国内研发,为产业突破提供了核心智力支持。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更让追赶有了加速度。2025年国内半导体设备板块总市值已突破万亿,10月底单周成交金额就超过250亿元,资本市场的热捧背后是真金白银的研发投入。政策层面不仅有专项基金支持,还通过晶圆厂扩产创造应用场景——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企业的扩产计划,让国产设备有了更多验证和迭代的机会,2025年成熟制程设备的国产化率已有望提升至50%。这种追赶不是盲目蛮干,而是找准了突破口。国内企业没有全面铺开与欧美巨头竞争,而是先在成熟制程实现突破,再向先进制程渗透。比如中微公司的刻蚀机已能适配14纳米制程,在国内晶圆厂的使用率超过40%;北方华创的薄膜沉积设备也在28纳米制程站稳脚跟,这些突破为后续技术升级积累了数据和经验。同时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国内与欧美处于同一起跑线,碳化硅、氮化镓材料的研发进展甚至实现局部领先,这种“换道超车”的思路正在缩小整体代差。国际环境的倒逼反而加速了国产化进程。美、日、荷等国不断加码的出口管制,虽然短期内增加了设备采购成本,但也让国内企业彻底放弃了“依赖进口”的幻想。2024年以来,国产光刻胶、CMP抛光材料等关键材料的国产化率年均提升超过10%,原本需要10年才能突破的技术,在需求牵引下压缩到了3到4年。这种“压力变动力”的转化,正是尹志尧看好5-10年追平差距的重要原因。当然,尹志尧也清楚追赶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意味着半导体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从14纳米量产到28纳米设备国产化率提升,再到第三代半导体的同步发展,这些进展都在印证:代差确实存在,但并非不可逾越,而5-10年的时间窗口,正是技术迭代与生态成熟的关键周期。信息来源:前沿分享:《浅谈第一、二、三、四代半导体及发展趋势》
第二届中欧科学家论坛在德举办
新华社德国海德堡11月2日电(记者马悦然)第二届中欧科学家论坛1日至2日在德国海德堡举办,数百名中欧科学家、学者及企业界代表围绕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科技合作展开深入探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周志强参赞在论坛开幕...
瓦赫宁根研究中心高级科学家HansSpoolder:动物福利与人类福祉相互关联
10月30日,2025动物福利与可持续农食大会在北京平谷金海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以“动物福利:...对于如何看待动物福利、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农食系统之间的联系,瓦赫宁根研究中心高级科学家HansSpoolder接受专访分享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