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种迹象表明,未来3年,将会有一批家电企业陷入多元化的败局,短期难以脱身。事实上,今年已经有部分家电企业,掉进了“多元化扩张”的泥潭之中,找不到出路。
杨嘉 撰写
全品类、多品牌的多元化扩张,对于家电行业的众多企业而言,不只是诱人的奶酪还可能是巨大的陷阱!
最近几年的中国家电产业,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持续动荡,以及产业内部竞争格局的白热化冲击,很多曾经的“专业化王者”,又纷纷开启了一轮“全品类、多品牌”的多元化扩张举措,并以全屋智能、智慧家庭等战略赋予多元化扩张的必要性和价值力。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电视企业创维、空调企业格力、手机企业小米,以及厨电企业方太、老板,还有清洁电器企业追觅、科沃斯等,均在过去几年启动了一轮持久且强劲的“扩张”变革。即便是曾经遭遇多元化败局的澳柯玛,最近几年在家电行业也从冷柜冰箱等品类向大家电、小家电、厨电等全品类再次发起扩张冲刺。
当年,春兰、科龙、乐视等一大批家电企业败走多元化之路,曾经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内,引发了整个家电行业的高度关注和警惕。正是在那段时间,家电行业出现了一大批专业化王者,包括格力、创维、方太、老板、九阳等企业,基本上就是基于“专业、聚焦”的经营策略,成功撬动在单一品类市场上的深耕细作并做强做大。相关企业当避免“全品类、多业务、多赛道”扩张过程中带来的资源分散和能力消耗。
不过最近的五年间,随着一线市场上众多家电专卖店、家电大卖场,以及家电零售业态直接陷入了“门店无人”以及“单靠一个品类的家电产品,根本无法生存和发展”的困局。这再度提醒更多的家电企业不能再“单恋一枝花”,而是应该聚焦和围绕用户需求的变化,以及家庭生活场景的需要,从一个品类的家电向全屋场景下所有品类的家电延伸。
在这一战略变革下,目前市场上有一定能力的家电企业,基本上都通过“自营+代工”等手段,实现了对家电全品类的布局和覆盖。有的是自建工厂和产线并组建“研产销”团队,有的则是收购成熟的家电工厂及项目,还有的则是直接寻找第三方专业贴牌代工。基本上,短时间内,中国家电市场逐步淘汰了单一品类的专业化企业,开启了中国家电产业全员全品类多元化扩张的新时代。
同样,很多家电企业还发现,随着单一品牌对于用户的认知和定位已经形成,很难扭转和改变。如果让一个品牌赢得所有用户的信任并购买,是不现实更不靠谱的事情。所以,在品类多元化之际,家电圈发现,众多家电企业还开启了多品牌化的经营分层。核心就是在主品牌之外,推出了定位高性价比、高端、年轻人等不同维度的子品牌,希望可以实现用户的圈层化争夺,实现从高端、高品质、中低端到高性价比的全面覆盖。
由此,对于家电企业来说,从主营品类和业务的多元化、全品类覆盖,再到经营品牌的多数量化分层,这不只是简单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分配,要更加的精准和细致,实现投入产出比“精准有效”。更为重要的是,众多家电企业的经营管理团队,过去聚焦于单一品类的专业化深耕,如何同时在“全品类、多品牌”的新战场同时出击并持续引爆,涉及组织架构、管理手段等多维度的探索与尝试。
今年以来,不少正在加速多元化扩张的家电企业,再次遭遇了新的挑战和困扰,甚至一旦操作不慎很容易将企业推向“亏损甚至停摆的边缘”。家电圈梳理后发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新业务、新品牌没有起色,传统业务和老品牌却面临失色。主要是团队的运营能力,以及一线市场渠道网点布局,市场营销推广手段等,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不匹配、不协同。比如说,一些企业虽然实现了从单一品类向全品类的扩张,但是相应的渠道、推广,以及品牌营销没有形成与产品匹配的资源,造成了“雷声大雨点小”。投入的资源和精力虽然多,但是迟迟不能打开新的市场销售局面,让商家缺少斗志、让用户也没有获得感和价值感。同时,有的企业产品功能、款式和定位,与主流市场的竞争,用户的认知和接受度,出现明显的错位,出现了“产品价格虚高,品牌认知偏低”等问题。
二是,对于品类和品牌的多元化扩张,一些家电企业缺少足够的能力储备和风险认知。特别是面对早就成熟的产业和市场格局,普遍缺少相应的快速突破手段和方法,迟迟无法在一线市场上打开局面,更没有直接面向用户引爆产品和市场,造成了企业的战略定力和市场战斗力受损,以及上下游合作伙伴信心的缺失。可以看到,当前不少家电企业的多品牌、全品类扩张在市场上出现了反复与动荡,甚至一些企业的多元化业务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如果继续投入面临着“难以持续”的困境,现在放弃又会遭遇失败的拷问。
对于当前众多家电企业而言,接下来从全品类到多品牌的多元化战略,就是一条不归路。家电圈认为,无路可退,更不能轻言放弃。无论是从外部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消费习惯,还是从内部的经营业绩与盈利,大家只有“勇往直前”向前冲!既要对“多元化扩张”有走远路的战略定力,还要保持对“多元化经营”周期性灵活调整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声明:家电圈所有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一律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