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欧盟可以这样规定,中国也可以!从2027年2月18日开始,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的手机,除非有极少数例外,否则都必须设计成让消费者自己能轻松拆装、更换电池。 还记得诺基亚时代,手机没电了,掀开后盖,换上备用电池,几秒钟搞定。现在的智能手机,电池一旦不给力,不是忍着卡顿耗着,就是去售后排队换电池,动辄几百块,还得看厂商脸色。 更别提那些软件弹窗和“电池健康度”提醒,关都关不掉。一个电池,变成了“套牢”用户的工具。可就在这个问题上,欧盟选择了跟手机厂商“硬刚”。 欧盟通过了一项新规,规定从2027年2月18日起,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的手机、电动工具等电子设备,必须支持用户自行更换电池。这不是建议,而是强制执行。 厂商不能搞什么“软件锁”“弹窗警告”,也不能通过设计让用户换个电池像拆个炸弹。这项规定,被欧洲媒体称为“对科技巨头的最后通牒”,《金融时报》甚至用了“革命性”这个词。 背后不只是消费者权益的问题,是环保压力的集中爆发。欧盟环境署的数据很直白,每年上千万吨的电子垃圾正威胁整个生态系统,而电池是其中最难处理的一环。欧盟这次直接从源头下手,要求产品从设计阶段就考虑电池可拆卸,这将彻底改变手机等设备的生命周期逻辑。 其实厂商早就知道这一天会来,苹果、三星等巨头已经开始在新机型设计中预留可换电池的空间。虽然嘴上不说,但内部供应链动作频频。 欧盟市场不能丢,合规设计势在必行。既然要为欧洲做新模具,干脆全球统一,这样成本更低,也不至于自断其他市场的供应。 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次信号明确的窗口期。中国是全球智能手机最大市场,也是制造重地。如果厂商因为欧盟政策调整设计,那中国市场完全可以顺势而为,甚至走在前面。 过去几年,无论是新能源车的换电模式,还是电动自行车的电池租赁,中国在“可拆卸电池”这条路上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 这些打破了“可拆卸等于落后”的老观念。这是一种从技术密封走向技术开放的转变。不是倒退,是螺旋上升。 如果推行可拆卸电池政策,不仅能延长手机寿命,还能催生一个全新的第三方电池市场。目前中国的手机电池市场规模已接近千亿。 一旦政策落地,合规的第三方电池厂商将大量涌现,消费者可以像选充电宝一样选择电池品牌、容量、续航。这会带动整个维修、售后、新材料供应链的重构。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早就有这个需求。不少调研显示,超过八成用户愿意为可更换电池多花一点厚度。毕竟在“电量焦虑”面前,谁还在乎几毫米? 中国早已具备全球最完整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只要政策一出,整个供应链就能迅速响应。无论是模具厂、结构件厂,还是电池组装企业,都可以在几个月内完成转型。不像欧美市场那样还要靠外包,中国厂商可以做到从设计到生产一条龙。 欧盟并不是第一次用法规干预技术路线。从Type-C接口到电池更换,每一次都是在用制度倒逼企业让利消费者。而中方此时如果跟进,不是简单“追随”,而是在全球绿色技术革命中占据主动。 消费者、厂商、环境、政策,在这个问题上罕见地站到了同一条线上。如果说欧盟是规则的制定者,那中国完全可以成为规则的放大器。用一个政策,撬动一个市场,带动一条产业,最终改变一代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如果欧盟敢率先“动手”,那中国就有理由主动出击。不是为了跟风,是为了领先。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电池盖背后,藏着的是一场全球消费电子的深层革命。而这场革命,已经不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谁先做,谁受益”的现实选择。 环球网:苹果iPhone Fold无痕屏幕已就绪,电池和铰链成量产关键卡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