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28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以378.19亿元营业额位列榜单341位。

在中国医药行业,齐鲁制药是个特殊的存在。当同行们争相登陆资本市场,通过IPO募资扩张时,这家老牌药企却始终保持沉默。它不上市、不融资,像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王国。
但在2024年,这家“沉默”的企业却实现了378.2亿元的销售收入,上交税金37.8亿元,实现出口10.2亿美元,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十强。
No.01药界“隐形巨人”,年入378亿的未上市谜题
在中国生物制药版图中,齐鲁制药始终与众不同。作为一家由家族控股的未上市药企,它依靠仿制药与生物类似药销售年营收超过370亿元。这个规模足以让许多已上市药企望尘莫及。
想象一下,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平均每天入账超过1个亿!每分钟都有近7万元进账。这样的赚钱能力,让很多上市公司都望尘莫及。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么能赚钱的企业,居然从来不上市。这在当今疯狂追逐资本市场的商业环境中,简直是个“异类”。
齐鲁制药的历史几乎可以概括为中国制药工业化进程的缩影。公司成立于1958年,最早以兽药和农药为主,80年代开始进入人用药领域。
说起来挺有意思,这家现在专门治人病的药企,最初是给猪鸡看病的。这个转变,就像个乡村医生突然变成了三甲医院专家,跨度不是一般的大。
1990年代,齐鲁制药建立了从原料药到制剂的完整生产体系。这就像开了个餐厅,不仅能种菜,还能自己炒菜,从源头到成品一手包办。
到2000年前后,齐鲁制药已经形成以抗感染、心脑血管和抗肿瘤药为主的产品线。特别是抗肿瘤药,后来成了他们的“摇钱树”。
真正令齐鲁制药在肿瘤药赛道站稳脚跟的,是生物类似药的崛起。2019年,齐鲁制药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安可达”获批上市。
作为该品种首个生物类似药,安可达上市后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依托齐鲁制药在医院端渠道与医保价格优势,迅速取得市场主导地位。
这个安可达有多厉害?它能让患者用三分之一甚至更低的价格,享受到与国际知名抗癌药差不多的疗效。这对普通家庭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根据样本医院数据测算,齐鲁制药的贝伐珠单抗市场份额约40%,超过罗氏原研药,成为公司最赚钱的单品之一。
然而,这一增长模式正在触顶。2024年,国家医保局在明确鼓励地方对“采购金额大、覆盖人群广”的生物药开展联盟集采,推动“应采尽采”。
随后,安徽省医保局牵头全国生物药品联盟集采,贝伐珠单抗、阿达木单抗、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悉数入选。
这种生物药集采势必逐渐推行至全国,以往凭借价格优势和充足产能赢得份额的齐鲁制药,或将面临系统性价格压缩。
以贝伐珠单抗为例,业内预测若生物类似药集采全面实施,贝伐珠单抗降幅较原医保谈判价将下调超40%,而市场上已有超过十家国产企业竞争。
这就像超市搞促销,原来卖100块的东西现在只能卖60块,虽然销量可能上去,但每件赚的钱少了很多。对企业来说,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目前,齐鲁制药的贝伐珠单抗年销售额为40亿左右,若在集采失标,收入损失巨大。
No.02李伯涛,从北京农业大学到济南首富
齐鲁制药的崛起,离不开其掌舵人李伯涛。李伯涛出生于1941年,1966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当时为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系毕业后,曾在国家农业部机关工作数年。
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可是真正的“天之骄子”,更何况是在中央部委工作,简直是端上了金饭碗。
1971年,他被调回济南,在生物制品厂(齐鲁制药前身)先后担任生产科长、车间主任、副厂长、厂党委副书记等职。
从北京部委到济南的药厂,这个转变可不小。用现在的话说,是从“体制内”到了“基层企业”。但正是这个转变,造就了后来的医药帝国。
1981年,李伯涛开始主持全面工作。次年,企业改名为齐鲁制药厂,新药氨苄青霉素研制成功。
刚上马的李伯涛,发现兽药无利可图,经过与上级领导一年多的软磨硬泡,决定改做人的用药,这可是齐鲁厂一个重大转折点。
想想当时的场景:李伯涛一次次找领导汇报,摆数据、讲道理,软磨硬泡整整一年,就为了把兽药厂变成人用药厂。这种执着劲头,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1987年,李伯涛领导公司迎来第一个“黄金年”,包括国家二类新药卡铂等8个新产品上市。1990年,在厂长李伯涛的带领下,药厂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在来年隆重举办的“齐鲁制药厂产值过亿祝捷大会”上,上级主管部门奖励李伯涛2万元,这可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呀!李伯涛当时的月工资也仅有几百元。

两万元在那个时候是什么概念?能在北京买套小房子!但李伯涛怎么用这笔钱的,后来成了企业传承的佳话。
齐鲁制药稳定而快速的发展,一直得到了医药界的肯定,其成功得益于三次的转型升级。
第一次是80年代,由单一的兽药产品拓展至人用药领域。第二次是90年代,随着国际标准生产线的引进建成,药品走出国门。
到了2000年后,公司迈入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七大生产基地的布局,让公司厚积薄发、突飞猛进。
这三次转型,就像开车换挡,每次都能在合适的时机挂上合适的档位,让企业速度越来越快。与59年齐鲁制药命运最为关联的还是2003年的改制。

2003年,齐鲁制药被山东省列入省属国有产权改制的试点企业,最终由李伯涛和全体职工将国有股份全部买断。当时,理由有二,一是因国资“决策流程过长”,二是关心外资介入会“水土不服”。
改制时核算的旗下8个企业资产转让总价款近6.3亿元(实际应缴产权转让款定为5.15亿元左右),并规定按级别、厂龄等确定购买款项。
这个改制过程堪称经典。想想看,2003年能拿出6个多亿买下企业,这需要多大的魄力和远见。
更重要的是,李伯涛不是一个人买,而是带着全体员工一起,这种共享精神在当时的国企改制中难能可贵。
No.03李燕,21岁开始历练的“药二代”
在李伯涛的规划中,女儿李燕的接班之路早已启动。李燕,1974年2月生,毕业于山东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她早在21岁时就已开始承担重任,1995年,李燕才21岁时,就承担了齐鲁制药与意大利安替比奥公司合资项目中方总经理的工作。
安替比奥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头孢菌素生产企业,合资规模也是当时山东省最大。
21岁的年纪,现在的大学生才刚刚毕业,很多人还在迷茫未来要做什么。而李燕已经要代表中方去跟国际大公司谈判了,这份压力可想而知。
2009年1月,李伯涛任命李燕为齐鲁制药集团总经理,当时李燕年仅35岁。这种典型的家族传承保证了齐鲁制药稳定的发展,
2017年齐鲁制药名列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第十位,营收超过200亿元,排在众多券商机构看好的复星医药和恒瑞医药之前。
2017年底,李燕担任齐鲁制药集团总裁。从总经理到总裁,看似只是一个职位的变化,实则是全面接班的信号。
这时的李燕,已经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从青涩到成熟,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在李燕的领导下,齐鲁制药形成了从药物研发、原料合成、制剂加工、产品包装到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曾多次获得“中国医药经济年度人物”。
在她领导下,齐鲁制药2021年度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公司不少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目前名列中国工业药企第8强。
李燕曾说过:“做企业尤其是药企,要耐得住寂寞,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细节。”对于齐鲁制药未来的发展方向,她提出“做好仿制药,努力去做创新药,最终实现国际化。”
“耐得住寂寞”这几个字说得特别到位。制药行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没有点耐性真的做不来。李燕能说出这话,说明她真正理解了这个行业的本质。
No.04重金押注创新药,一笔20亿的豪赌
面对集采带来的利润压力,齐鲁制药近年来正在加速寻找新增长曲线,授权引进成为其关键战略。尤其在2025年,公司密集购入多条创新药管线。
2025年11月,这家总部位于山东济南的老牌药企以最高20.45亿元拿下来凯医药AKT抑制剂LAE002的中国权益,成为今年金额最高的本土授权引进交易之一。
根据协议,直至首个适应症在中国获得新药申请批准,来凯医药有权获得最高总计人民币5.3亿元不可退还的首付款和临床开发里程碑付款。
除此之外,来凯医药还有权收取10%-20%的梯度销售分成。20.45亿!这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公司去年收入的5%左右。
这笔钱要是用来发工资,能给全公司员工发好几个月。但现在要押注在一个还在临床试验的新药上,这份胆识不是谁都有的。
这款仍处于Ⅲ期临床阶段的乳腺癌候选药,成为齐鲁制药近年来金额最高的一次授权交易。
对来凯医药而言,这标志着其首个创新药将迈入商业化阶段;对齐鲁制药而言,这是一家传统药企寻找新增长点的尝试。
除了和来凯医药这笔交易,齐鲁制药在2025年5月还与明慧医药就一款ADC产品MHB088C在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达成合作,总额达13.45亿元人民币。

6月,齐鲁制药与迈威生物达成合作,获得长效G-CSF产品“迈粒生”(注射用阿格司亭α)在大中华区的商业化权益,交易总额最高达5亿元。
9月,齐鲁制药以2亿元及销售分成与百迈生物达成了其用于肝癌TACE治疗的金属栓塞微球BM601产品合作。
算一算,光这四笔交易就超过了40亿!这种花钱速度,堪比一线投资机构。但这也说明齐鲁制药真的着急了,要在创新药领域快速布局,弥补之前的短板。
频繁引进授权合作的背后,是齐鲁制药自研创新进展的缓慢。公司宣称拥有80余项创新药项目在推进,其中20个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至今仅有两款真正意义上的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
一款是2024年获批的PD-1/CTLA-4双抗艾帕洛利托沃瑞利单抗(齐倍安),用于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另一款是靶向EGFR突变的伊鲁阿克片(启欣可),获批于2023年,用于非小细胞肺癌。
这就好比一个学生,平时作业做得不错(仿制药),但一到创新大赛就蔫了。现在急着请外援(引进新药),想快速提升创新能力。这种转变很现实,也很无奈。
No.05不上市的药企巨头,未来走向何方?
在多数医药企业加速资本化的2025年,齐鲁制药依然是中国医药行业的 “隐身巨头”。
今年以来递表港股、A股科创板的医药、医疗公司超过60家,恒瑞医药等公司更是在港股完成二次上市,以支撑创新药的高研发投入。
齐鲁制药却始终保持对资本市场的谨慎态度。公司及旗下多家子公司至今未有任何上市或挂牌动作,也未公布过上市计划。
为什么不上市?这个问题被问过无数遍。李燕曾经解释说:“做企业尤其是药企,要耐得住寂寞。”这话听起来有点官方,但细想很有道理。
上市后就要每个季度公布财报,要被股东盯着业绩,要应付股价波动。对于制药这种长周期行业来说,确实是一种负担。
如此规模的齐鲁制药,目前仍然以家族的形式运作。齐鲁制药在2003年改制,由创始人李伯涛及员工买断国有资产,企业性质由国有转为民营。
此后,李伯涛及其女儿李燕通过控股公司“山东鲁发药业投资有限公司”掌握齐鲁制药的绝对控制权。
天眼查信息显示,李伯涛持有鲁发药业25.64%股权,李燕则持有43.22%,父女合计超过68%。
李伯涛现任齐鲁制药董事长,李燕自2009年起担任齐鲁制药集团总裁,全面负责日常经营,逐步进入接班状态。
从李伯涛到李燕,从兽药厂到378亿营收的医药巨头,齐鲁制药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面对未来,李燕领导下的齐鲁制药正在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达45.3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12%。
但创新药转型绝非易事,在资本狂欢的时代,这家拒绝上市的药企巨头能否继续它的特立独行,仍需时间检验。
现在的齐鲁制药,正处在十字路口。前面是创新药的星辰大海,后面是仿制药的舒适区,左边是上市融资的快捷方式,右边是独立发展的艰难道路。
李燕肩上的担子不轻。她既要守住父亲打下的江山,又要开辟新的疆土。在这个医药行业风云变幻的时代,她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决定着这家老牌药企的未来命运。
这家神秘的企业,就像山东人性格一样——实在、低调、不张扬,但心里有数,手里有活。未来会怎样,让我们拭目以待。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