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我国IPv6活跃用户数达8.65亿,居世界第一位

最近,一则看似技术味很浓的消息悄悄刷屏:截至2025年9月,中国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8.65亿,占全国网民总数的77%

最近,一则看似技术味很浓的消息悄悄刷屏:

截至2025年9月,中国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8.65亿,占全国网民总数的77%以上,稳居世界第一。

这个数字,比2017年时的293万增长了将近300倍。

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是:

“IPv6?那是什么?跟我有什么关系?”

其实,它跟你每天刷的短视频、点的外卖、开的智能家电,甚至你家里的摄像头,都息息相关。

只不过,这场影响深远的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没有锣鼓喧天,也没有热搜轰炸,它是在你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今天,我们就用大白话聊聊,IPv6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中国要花这么大力气推它,以及它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先说个简单的比喻。

互联网就像一座超级大城市,每个联网的设备:

手机、电脑、智能电视、电饭煲、路灯、摄像头,都需要一个“门牌号”,才能互相找到、互相通信。

这个门牌号,在技术上叫“IP地址”。

过去几十年,我们用的是IPv4协议,它能提供的地址总数大约是43亿个。

听起来很多?

但在全球80亿人口、人均不止一台设备的时代,这点地址早就捉襟见肘。

更别说中国有14亿人,人均联网设备数量还在快速增加。

早在2011年,全球的IPv4地址就正式“发完”了。

怎么办?

只能靠“共享”,比如你家路由器分配一个公网地址,家里所有设备共用它上网。

这种做法虽然暂时缓解了问题,但也带来了网络复杂、效率降低、追踪困难等一系列隐患。

于是,IPv6应运而生。

它的地址空间有多大?2的128次方。

这个数字有多夸张?

有人算过,足够给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都分配一个独立IP地址。

换句话说,从今往后,你家的冰箱、空调、扫地机器人,甚至你穿的智能鞋,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身份证号”,直接连上互联网,不再需要“蹭”别人的门牌。

听起来很美好,但推广起来并不容易。

因为整个互联网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系统,从骨干网络、数据中心、云平台,到手机操作系统、路由器、APP,每一个环节都要支持IPv6,才能真正跑通。

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用户就可能打不开网页、视频卡顿、服务异常。

所以,这不像换件衣服那么简单,而是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把轮子一个个换成更先进的型号,还得保证列车不脱轨、乘客不晕车。

中国是怎么做到的?

答案是:顶层设计+分步推进+全链条协同。

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把IPv6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不是某个部门的临时想法,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长期布局。

为什么?

因为中国在IPv4时代“先天不足”,全球IPv4地址分配不均,美国等发达国家早期占了大头,中国起步晚、分得少,长期依赖地址转换技术“凑合用”。

这种“凑合”,成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隐形瓶颈。

于是,一场静水流深的改造开始了。

第一步,从最容易突破的移动网络入手。

2019年起,所有新申请进网的手机,出厂就默认开启IPv6功能。

苹果iOS 12.1以上、安卓8.0以上、华为鸿蒙系统,全都原生支持。

这意味着,只要你用的是近几年的新手机,大概率已经在用IPv6了,只是你自己没察觉。

第二步,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全面改造骨干网、城域网和4G网络。

新建的5G网络和千兆光网,更是从一开始就同步部署IPv6。

到2025年9月,全国所有地市的家庭和政企用户,都能享受到IPv6网络服务。

更关键的是,骨干网直联点全部开通IPv6,网间带宽达到45.8Tbps,国际出入口带宽更是比2019年增长了100多倍,达到11.32Tbps。

这相当于把原来的“乡间小道”升级成了“双向二十车道的高速公路”。

第三步,推动应用端跟进。

z府要求县级以上政府网站全面支持IPv6,主流商业网站和APP支持率要达到90%以上。

阿里、腾讯、百度等大厂的云平台,超过95%的云产品已支持IPv6。

内容分发网络(CDN)的节点支持率接近95%,这意味着你刷的短视频、看的直播,很可能已经通过IPv6更快、更稳地传到你手机上。

第四步,家庭终端也不落下。

现在运营商送的光猫、定制路由器,基本都默认开启IPv6。

截至2025年9月,家庭网关的IPv6开启率高达96.86%,定制路由器支持率接近99%。

就连电视机顶盒,支持率也超过85%。

换句话说,你家的网络环境,已经为IPv6做好了准备。

效果如何?数据不会说谎。

2023年2月,中国移动网络的IPv6流量占比首次超过50%,这是历史性的一刻,意味着我们日常用手机产生的网络流量,有一半以上已经跑在新一代协议上。

到了2025年9月,这个比例提升到69.02%。

固定网络也不甘落后,IPv6流量占比达到30.63%。

更让人安心的是,IPv6网络的平均时延只有27毫秒,比2019年还低了23%,丢包率低于0.01%。

在26个省份,用IPv6访问网站的速度甚至比用IPv4还快。

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体验提升。

比如,当你用支持IPv6的手机打开一个同样支持IPv6的APP,连接路径更短、跳转更少,加载自然更快。

在物联网场景下,比如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每个传感器、摄像头都能拥有独立地址,管理更精细、响应更及时,安全性和效率都大幅提升。

更重要的是,IPv6为中国未来的数字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底座。

无论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远程医疗,还是元宇宙、数字孪生城市,这些前沿应用都依赖海量设备的实时互联。

没有充足的地址资源和高效的网络架构,这些愿景只能是空中楼阁。

而今天,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用户最多、流量最高的IPv6网络,相当于提前铺好了通往未来的“数字轨道”。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

比如,一些老旧系统、中小企业网站还没完全适配IPv6;

部分用户对IPv6认知不足,甚至担心“会不会更耗电”“会不会不安全”。

其实,IPv6在设计之初就内置了更强的安全机制,比如IPSec,而且双栈模式下,系统会自动选择最优路径,对普通用户完全无感。

还有一点值得强调:中国推动IPv6,不是为了“争第一”,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当全球都在面临地址枯竭的困境时,谁能率先完成平滑过渡,谁就能在下一代互联网竞争中占据主动。

中国用不到十年时间,从全球IPv6用户占比第70位,跃升至世界第一,靠的不是口号,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工程落地。

这场升级,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却深刻改变了我们上网的方式;

没有炫目的技术秀,却为亿万设备的互联互通扫清了障碍。

它像空气和水一样,平时感觉不到,但一旦缺失,整个数字世界就会陷入混乱。

所以,下次当你流畅地看完一场4K直播,或者用语音助手控制家里的灯光时,不妨想一想:

也许,正是那个你看不见的“新门牌号”——IPv6,在默默支撑着这一切。

中国IPv6用户数达到8.65亿,不只是一个技术指标的胜利,更是一次系统性、全链条、大规模基础设施升级的成功实践。

它证明了一件事:在数字时代,真正的竞争力,往往藏在那些看不见的底层建设里。

而这场静悄悄的变革,才刚刚开始发挥它的全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