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了,俄军潜艇跑不了,俄军基洛级潜艇突然发生故障,法国海军护卫舰竟然直接在距离数百米位置,监控损坏难以行动的俄军B-261号潜艇。 话说这事儿发生在今年10月9日,就在法国布列塔尼半岛附近的海域,俄罗斯黑海舰队的B-261“新罗西斯克”号潜艇突然浮出水面,搞得北约那边警铃大作。法国海军的拉法叶级护卫舰“普吕旺斯”号直接靠过去,保持在几百米的位置上盯着它不放。这艘潜艇是636.3型的改进基洛级柴电攻击潜艇,2013年下水,主要任务是携带口径巡航导弹,在黑海和地中海执行打击行动。可这次,它因为燃料系统出问题,推进器失灵,只能紧急浮起,机动能力基本没了,法国那边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派舰艇全程监视。 先说说这潜艇的来头吧。它属于俄罗斯海军的黑海舰队,舰队总部在塞瓦斯托波尔,自从2022年冲突升级后,黑海舰队就成了焦点,损失了不少水面舰艇,转而依赖潜艇这样的隐蔽力量。“新罗西斯克”号就是其中一员,装备了六管鱼雷发射器和四枚口径导弹,能从水下发射巡航导弹打击陆上目标。西方情报机构一直盯着它,因为它在过去几年参与过好几次行动,比如对乌克兰的导弹袭击。9月底,这艘艇还在直布罗陀附近浮出过一次,据说是燃料泄漏差点引发爆炸,那时候西班牙海军就出动过飞机监视,这次在法国海岸又来这么一出,感觉像是老毛病没治好。 俄罗斯国防部很快就出来辟谣,说这不是故障,而是计划内的浮出训练,艇员一切正常,正在按程序进行维护。黑海舰队发言人强调,潜艇的航行完全符合国际法,没侵犯任何领海。但西方媒体可不买账,英国的《防务杂志》和法国情报来源都报道称,燃料系统确实出了大问题,柴油泄漏导致艇内压力异常,只能浮上水面避险。NATO的联合海上指挥部也确认,法国护卫舰是作为北约常备海上部队的一部分,执行例行巡逻时发现的,马上调整位置进行监视。整个过程持续了好几天,直到10月13日左右,潜艇才在援助下恢复部分机动,慢慢离开监视区。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想想背后的逻辑。俄罗斯海军这些年扩张得挺快,黑海舰队从2010年代的几艘潜艇增加到现在的六七艘基洛级,但维护跟不上是老大难。乌克兰的无人艇和西方援助的岸基导弹让黑海水面行动风险太大,潜艇成了主力,可这些艇的柴油电动系统对燃料管路要求高,一点小裂缝就能出大事。加上叙利亚塔尔图斯海军基地今年1月就因为新政府上台而关闭,俄罗斯在地中海的补给点没了,艇员得长途跋涉从黑海绕道大西洋回国,路上的后勤压力可想而知。北方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想帮忙也远水救不了近火,波罗的海那边港口被封,北方舰队得穿越整个欧洲海域,时间上至少一周。 从北约角度看,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机会。法国作为北约核心成员,布列塔尼海岸是大西洋入口要道,监视俄罗斯潜艇是家常便饭。“普吕旺斯”号护卫舰上装备了声纳和雷达,专门对付水下目标,这次直接逼近几百米,等于把俄罗斯的“隐形杀手”扒光了衣服。NATO的回应很低调,没直接干预,但通过情报共享,让英国、美国那边也跟进监控。欧盟防务机构还借机讨论加强海上监视,法国国防部长在议会报告中提到,这暴露了俄罗斯海军的弱点,燃料系统故障率高,说明他们的工业基础在战时压力下扛不住。 这不光是技术问题,还牵扯到地缘博弈。俄罗斯想通过潜艇绕过黑海封锁,进入大西洋执行全球任务,展示海军投射力。可每次出小意外,都让北约捡到把柄。想想看,基洛级潜艇的静音性能本来是卖点,能悄无声息接近目标,但燃料泄漏一出,艇内柴油味儿散开,船员得戴面罩操作,效率直线下降。更别说导弹舱的密封性,万一泄漏波及那里,口径导弹的电子系统就麻烦了。这些导弹射程上千公里,能打到欧洲内陆,北约当然紧张。 俄罗斯这边呢,否认故障的同时,也在内部调整。黑海舰队指挥官谢尔盖·平丘克上将今年4月刚上任,就摊上这事儿。他从基层军官干起,1993年毕业于海军学院,早年搞水面舰艇导航,后来转潜艇部队,2011年管过诺沃罗西斯克基地。平丘克的风格是务实,过去两年组织过多次演习,模拟燃料应急切换,但实战中这些艇的管路老化问题没根治。这次事件后,舰队估计得派拖船从克朗施塔得过来,拉着潜艇回黑海修,途中还得避开北约巡逻线,成本高得吓人。 国际上反应挺有意思。乌克兰媒体乐坏了,Euromaidan Press直接说这是俄罗斯海军的耻辱,证明黑海舰队已成纸老虎。英国国防部低调表态,皇家海军的猎人级护卫舰也加强了大西洋巡逻。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发报告分析,俄罗斯潜艇故障率比冷战时高30%,归咎于制裁下的备件短缺。法国这边更实际,海军在10月11日的新闻会上说,监视行动纯属防御,没越界,但会继续跟踪类似活动。俄罗斯外交部反击称,西方媒体又在散布假新闻,目的是抹黑俄海军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