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63岁邱震海教授也曾说:“中国是在14亿人中选人才,老美是在70多亿人中选人才……” 看看美国半导体行业的人才构成就知道,全美半导体从业者里华人占比超 25%,英特尔、高通这类巨头的研发团队中华人比例更是高达 30% 以上,连全球顶尖芯片专家前十里都有六位华人面孔。 更有意思的是,如今美国芯片四巨头 ——AMD、英特尔、英伟达、博通的 CEO 全是华人,英特尔新掌门陈立武更是带着 20 多年行业经验上任,一出场就让公司股价涨超 11%,这阵容简直像华人在操盘美国芯片的半壁江山。 63 岁的邱震海教授那句 “中国是在 14 亿人中选人才,老美是在 70 多亿人中选人才”,恰好戳中了这种现状的根源。 美国从不是只盯着本土人才,而是撒开网在全球捞精英,拜登政府甚至掏出 50 亿美元搞 “劳动力伙伴联盟” 计划,就怕芯片行业缺人制约发展。 反观硅谷街头,每天早上匆匆赶往谷歌、英伟达、英特尔的人流里,藏着 25 万华人工程师,这个数字可不是随口说的,2025 年最新统计显示,硅谷华人科技工作者总数正好在 20 万至 25 万之间,其中光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就各有约 2 万人,中科大的高材生更是这里的常客,算下来差不多占了硅谷科技人才的一半。 这些从中国顶尖学府走出来的人才,在硅谷可不是打酱油的。马斯克的 xAI 团队 12 个创始人里 5 位是华人,核心成员吴宇怀是清华本科、斯坦福博士,直接主导了 Grok 3 的 “思维链” 推理模块; Meta 从 OpenAI 挖走的 4 个华人程序员里,赵盛佳(清华)、任泓宇(北大)、余家辉(中科大)全是咱们熟悉的名校背景,另一位上海交大毕业的庞若鸣,从苹果跳槽到 Meta 的薪资包居然高达 14 亿人民币,比当年 C 罗转会皇马的身价还高。 余家辉当年申请麻省理工被拒 3 次,干脆闷头做了个模型 demo 直接 “砸” 给导师,这股韧劲正是中国学霸的典型特质,可最后却成了硅谷的技术骨干。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些华人工程师掌握的都是芯片领域的核心技术。AMD CEO 苏姿丰这位台裔华人,麻省理工博士出身,当年在 IBM 开发的铜互连技术让芯片速度提升 20%,2014 年接手 AMD 时公司市值才 20 亿美元,如今已经涨到 2000 多亿美元,直接超过了英特尔。 华人在 7nm 以下制程、EDA 工具这些卡脖子领域的技术积累,直接撑起了美国半导体产业 1.34 万亿美元的年产值。一边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存在 40 万人才缺口,一边是硅谷就有 25 万华人芯片专家,这种人才流动的反差,比单纯的芯片断供更耐人寻味。 美国的 “全球选才” 策略还藏着看不见的优势。博通 CEO 陈福阳出生在马来西亚,却被美国吸引过来执掌巨头; Scale AI 创始人 Alexandr Wang 是华裔,19 岁从麻省理工退学创业,28 岁就给 Meta 套现 143 亿美元。这些案例都印证了邱震海教授的判断,美国的人才池是 70 多亿人的体量,而中国再怎么从 14 亿人中筛选,也难免有漏网之鱼被对方截胡。 硅谷的薪资待遇更是精准打击,初级 AI 研究员年薪就有 100 万至 140 万人民币,资深专家能拿到 50 万美元以上,是国内同岗位的 3 到 5 倍,再加上成熟的股权激励,很难不让技术人才心动。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华人在硅谷也不是一路顺风顺水,升到 C-level 的比例还不足 5%,文化差异带来的职场天花板挺明显。 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在技术岗位上主导着创新,15% 的硅谷科技初创公司由华人掌舵,Zoom 创始人袁征就是典型例子。 尹志尧说的 “美国芯片专家多为华人”,本质上是美国用全球平台吸纳了中国培养的顶尖人才,这种人才层面的 “借力打力”,比单纯的芯片断供更让人警醒 —— 毕竟断供能靠技术突破解决,可人才的培养和留存,却是场更漫长的较量。 来源:美放缓对中国籍员工审批 业内:或致芯片人才回流--环球时报
在中美芯片大战的这片战场中,日本人却发现了个秘密:美国抱着尖端芯片想跟咱硬刚,中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