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被杀前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曹操十分推崇,每当委屈时必读一次。 在秦朝时期,临沂

爱吃凉历史 2025-02-03 16:36:27

蒙恬被杀前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曹操十分推崇,每当委屈时必读一次。 在秦朝时期,临沂有一个世代忠良的将门之家。这个家族便是蒙氏,蒙恬的祖父蒙骜是上卿,父亲蒙武担任内史,三代人都在为秦国效力。 蒙恬自小耳濡目染,在军事世家的熏陶下成长。他继承了家族的忠义传统,立志要为秦国建功立业。 在秦王政即位后,蒙恬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逐步得到重用。他的军事能力不仅体现在战术谋略上,更体现在统帅三军的能力上。 公元前215年,一个改变蒙恬命运的机会来临。当时匈奴势力已经侵入河套地区,对秦国的领土构成了重大威胁。 秦始皇任命蒙恬为主帅,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征匈奴。这支军队的规模之大,在当时实属罕见。 蒙恬统军有方,带领大军一路北上,首先收复了河套地区。他采取分兵合击的战术,将匈奴主力赶出原赵国边境。 一年后,蒙恬再接再厉,从九原渡过黄河,分兵两路进攻。主力军攻打高阙与陶山,另一支部队西渡黄河进入贺兰山脉。 经过连番激战,秦军将匈奴主力驱赶到北方七百余里之外。这场大捷不仅恢复了失地,更彻底打出了秦军的威名。 从此之后,蒙恬驻守上郡,统领北方军队。在他的镇守下,匈奴再也不敢轻易南下滋扰边境。 秦始皇对蒙恬的军事才能极为赏识,在公元前212年又委以重任。他命令蒙恬主持修建一条从咸阳通往九原的战略要道。 这条后来被称为"秦直道"的工程,全长超过八百里,路面最宽处达到六十米。它横跨三个省份,穿越十四个县,是一项空前的工程。 在蒙恬的精心组织下,这条大道的修建质量极其优良。两千多年过去了,秦直道依然保存完好,见证着古代匠人的智慧和蒙恬的才能。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出巡途中驾崩于沙丘。这个消息被赵高和李斯暂时封锁,没有立即对外公布。 当时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正在北方督建长城,守卫边疆。两人都不知道秦始皇已经去世的消息。 赵高身为中车府令,掌管着皇帝的车驾和信使。李斯作为丞相,手握朝廷大权。 这两个人密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扶持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继位。原本秦始皇立下的太子是长子扶苏。 他们伪造了一封诏书,命令扶苏和蒙恬自尽。这封假诏书先是传到了扶苏手中。 扶苏收到诏书后,不疑有他,按照诏令自尽。这体现了他对皇命的绝对服从。 而蒙恬收到诏书后,却起了疑心。作为久经沙场的统帅,他敏锐地感觉到这道诏令有蹊跷。 当时蒙恬手握重兵,完全有能力抗命不从。但他却选择了放下兵权,接受拘捕。 在被押解回咸阳的路上,蒙恬一直保持着镇定。他深知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对秦国的忠心天地可鉴。 回到咸阳后,蒙恬被投入大牢。胡亥和赵高为了巩固权力,决定除掉这位功高震主的大将。 在狱中,蒙恬说出了那句震古烁今的话:"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于秦三世,今臣领兵三十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蒙氏一族三代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即使现在自己被囚禁,手下仍有三十万大军可以倒戈相向。 但蒙恬表示,就算明知必死,也要坚守忠义,不愿辱没先人的教诲,也不想背弃对先帝的忠心。这体现了他崇高的品格。 最终,蒙恬在狱中饮下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到了东汉末年,另一位枭雄曹操对蒙恬格外推崇。在乱世之中,曹操经常阅读蒙恬的故事,从中汲取力量。 每当曹操遭遇不公或委屈时,就会想起蒙恬临终前说的那句话。这句话让曹操深受触动,常常反复诵读。 在《曹操集》中,多次提到对蒙恬的敬仰。曹操认为,蒙恬在生死关头展现出的气节,值得每一个为国效力的人学习。 曹操特别欣赏蒙恬"积功于秦三世"这句话。这句话体现了一个家族世代忠诚的传统,也展现了面对生死考验时的从容。

0 阅读:328

评论列表

亢龙有悔

亢龙有悔

4
2025-02-03 21:00

窃国大盗却推崇忠君爱国者,虚伪

飞蛇利刃 回复 02-03 21:28
实话实说,你要是坐在曹操那个位子,估计都急不可耐的篡国了!异姓封王自古就两个结局:进位称帝,灭门九族!曹操到死都没有篡位,已经很难得了!他儿子篡位的账,硬要算到他头上,那后世的所有开国皇帝又有几个不是反贼?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