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铁原阻击战的63军三个师长徐信、张英辉、蔡长元,在1955年授衔时分别为大校、少将、少将。徐信未能在首次授衔时拜将与他的资历过浅有关,但不是全部,还与铁原阻击战有一些关系。 铁原阻击战中,63军的三位师长虽然都参加了这场战役,可他们的军旅生涯却是大不相同。要论起资历,张英辉和蔡长元可是"老兵油子"了。 张英辉是江西兴国人,早在1930年就投身革命,跟着红一方面军南征北战。别看他后来官至少将,其实他也是从普通战士做起,在长征路上一路摸爬滚打下来的。 同样,蔡长元也不是什么"二代""三代",而是从老红军里杀出来的猛将。这位四川宣汉人当年参加红四方面军,还是西路军的幸存者。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把他的意志磨砺得无比坚强。 相比之下,徐信就是典型的"抗战不上将"了。他虽然也是河北灵寿人,但直到1937年9月才参加八路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论起资历,他比张英辉、蔡长元可是要差了不少。 不过徐信虽然参军晚,但他胆子大,悟性高,很快就崭露头角。打起仗来那也是勇猛无比,跟敌人拼得你死我活。 所以呢,参战前的资历深浅,多少影响了这三位师长在1955年授衔时的结果。张英辉、蔡长元因为是元老级别的将领,顺利拿到了少将军衔。徐信虽然表现出色,但毕竟"出道"较晚,最后只获得了大校军衔。 不过,仅凭资历评判一个人,未免有失偏颇。毕竟打仗这种事,光论资排辈可不行,还得看实际本事。所以,铁原阻击战中三位师长的具体表现,同样影响了他们的授衔结果。 在铁原阻击战中,三位师长的表现可谓是各有千秋。187师在徐信的带领下,战功最为突出。他们在涟川山口的战斗异常惨烈,伤亡惨重,但还是坚守阵地,毫不退缩。 相比之下,蔡长元的189师和张英辉的188师表现得更加出色。189师在种子山、233.2高地,188师在高台山一线,打得那叫一个激烈。他们冲锋陷阵,以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杀。 可以说,蔡长元和张英辉麾下的部队,表现出了更强的主动性和牺牲精神。189师撤出阵地时,全师已经没有一个成建制的营,连队也是七零八落。188师登上高台山时还有1600多人,可打完仗只剩下247人了。 当然了,这绝不是说徐信指挥不力。实际上,他也是竭尽全力,奋勇杀敌。只不过跟张英辉、蔡长元这两位老将比起来,他毕竟经验不足,在某些关键时刻,指挥得还是欠妥当。 所以综合来看,铁原阻击战对徐信1955年的授衔,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虽然他指挥187师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跟其他两位师长一比,还是略逊一筹。 也正是这个原因,徐信最后只获得了大校军衔。而张英辉、蔡长元却双双晋升为少将,可见他们在这场战役中的出色表现,给上级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小瞧了徐信。毕竟"抗战不上将"并非绝对标准,关键还得看实际战功。事实上,徐信后来也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在1964年晋升为少将,成为了开国将军之一。 由此可见,将帅的资历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有过硬的军事素质和指挥才能。只有拿出实际行动,在战场上建立威信,才能最终赢得荣誉和地位。这一点,对于每一个军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1955年,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张英辉、蔡长元凭借在朝鲜战场上的骁勇善战,双双获得了少将军衔。而徐信虽然也有出色表现,最终却只被授予大校军衔。 这一结果并不令人意外。毕竟在参战之前,张英辉、蔡长元就已经是响当当的元老级将领了。他们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也有出色的指挥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铁原阻击战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相比之下,徐信虽然也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干部,但他毕竟"出道"较晚。虽然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立下了不少功劳,但跟另外两位师长一比,还是稍逊一筹。 不过,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小瞧了徐信。事实上,他后来也凭借自己的实力,在1964年晋升为少将,成为了一名开国将军。这充分说明,只要肯努力,就没有什么"出身不好"的说法。 当然,徐信的例子也告诉我们,"抗战不上将"并非绝对标准。一个人能否被提拔,关键还是要看他的实际战功和贡献。哪怕是一个普通战士,只要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也一样能够得到升迁的机会。 资历和战功都是评判一名将领的重要标准。但如果非要二选一的话,战功显然更加重要。毕竟打仗靠的是真枪实弹,而不是资历排辈。 所以,对于每一个军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勇往直前,在战场上建立威信。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赢得荣誉和地位。这一点,无论是张英辉、蔡长元,还是徐信,其实都是一样的。
参加过铁原阻击战的63军三个师长徐信、张英辉、蔡长元,在1955年授衔时分别为大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1-24 22:30:25
0
阅读:120
用户61xxx98
187师是19兵团抗美援朝打的最好的一个师,也是63军的头号主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