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5年,书生黄子澄上京赶考,会试、殿试都考了第一,眼看就要封状元了,朱元璋突然问道:“你多少岁了?”黄子澄回答:“学生34岁”。 黄子澄,江西分宜人,自小聪明好学。少年时,他便立下誓言,刻苦读书,希望能通过科举改变命运。为了激励自己,他取书房名为“勤斋”,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努力。 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终于在1384年,黄子澄在家乡的乡试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次年,他又以卓越的表现,一举考中会试与殿试的第一名,令所有人都认为状元非他莫属。 然而,命运却在关键时刻发生了转折。当天的殿试,朱元璋问了一个简单却具有深意的问题:“你多少岁了?”黄子澄答道:“学生三十四岁。” 朱元璋又追问:“你是哪年哪月出生?”黄子澄一时紧张,答不上来。朱元璋对此显然不满意,随即宣布黄子澄不适合成为状元,将其降至探花。 这一决定令人惊讶,但对于朱元璋来说,选拔状元的标准从来不是唯一的考试成绩。早在1371年,他就曾因为其他原因选出大明的第一任状元。 当时,第一名考生郭翀本是状元的不二人选,但朱元璋嫌其容貌不佳,最终选择了一个只考了24名的吴伯宗担任状元,仅因他长得“帅”。朱元璋的任性,使得科举选拔过程充满了不可预见的因素。 而黄子澄的遭遇并非最终的波折。尽管练子宁和花纶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但朱元璋并未按照传统从他们中选出状元。与黄子澄的失意相对,丁显这个排在百名之外的考生,因名字符合朱元璋的梦境被突然拔擢为状元。 朱元璋曾梦见墙上的钉子闪闪发光,钉子上缠着几根白线,象征着“钉线”的丁显与梦境相符,遂决定将他提升为状元。黄子澄、练子宁和花纶即使成绩出色,却因没有符合朱元璋“心意”的名字而无缘状元。 朱元璋并未完全忽视这几位才俊的才能。他将黄子澄、练子宁和花纶三人安排到翰林院,这一待遇通常只有状元才能获得。此举表明,虽然他们未能如愿登上状元宝座,但他们的才学并未被忽视。 后来,朱元璋又将黄子澄任命为东宫伴读,辅佐太子朱标。黄子澄曾有机会通过辅佐朱标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然而,太子朱标英年早逝,黄子澄的命运再次发生了变故。 到了1398年,朱元璋临终时,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同时任命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位辅政大臣辅佐他。 朱允炆即位时年纪尚轻,朝政早已形成了复杂的藩王格局,尤其是几位手握重兵的亲王们,如燕王朱棣,其权力成为了朱允炆及其辅政大臣的重大隐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辅政大臣们提出了“削藩”的建议,力图通过削弱藩王的权力,确保中央集权的稳定。齐泰主张先从最具威胁的燕王朱棣入手,直接对其展开打压。 然而,黄子澄则认为应先从其他较弱的藩王开始,逐步削减他们的权力,最终再集中力量应对朱棣。这一建议看似谨慎,但却为后来的事态发展埋下了隐患,给了朱棣充足的准备时间。 1399年5月,朱元璋的忌日临近。根据惯例,作为朱元璋的长子,朱棣需要回京祭拜父亲。然而,朱棣深知一旦前往京城,自己便可能面临生命危险,因此他装病不去,派遣三个儿子代替自己前往。 齐泰当时建议直接扣押朱棣的儿子们,将其作为人质加以威胁。黄子澄却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引起朱棣的警觉,反而暴露了意图,建议将三位王子送回,以迷惑朱棣。最终,黄子澄的建议被采纳,三名王子被送还给燕王。 这一举措无疑为朱棣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他得以准备自己的反叛行动。1399年7月,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迅速集结大军向南京进发。面对燕王的叛乱,朱允炆首先指派老将耿炳文迎战,但初期战斗以失败告终。 此时,黄子澄再度提出建议,建议派出李景隆带兵出征。李景隆,作为名将李文忠的儿子,理应具备足够的军事才能,但黄子澄未曾预料到李景隆的无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李景隆带领几十万大军,竟无法抵挡朱棣的数万兵力,屡战屡败,损失惨重。 随着李景隆的失败,南京的防线逐渐崩溃。黄子澄意识到自己在选择指挥官上的重大失误,悔恨不已。此时,形势已经无法挽回,他自觉责任重大,甚至自责到“万死不足赎罪”。 最终,朱棣在短短三年内攻破南京,登上了帝位。朱允炆的下落成谜,而黄子澄、齐泰与方孝孺等人则未能逃脱厄运。面对他们的坚持与不屈,朱棣并未手下留情。黄子澄最终惨遭酷刑,肢解而死,家族被满门抄斩。齐泰与方孝孺也因顽固抵抗,经历了类似的悲惨结局。 参考资料:蔡东藩原著. 《中国历史通俗演义 明朝演义 上》 2016
1385年,书生黄子澄上京赶考,会试、殿试都考了第一,眼看就要封状元了,朱元璋突
爱吃凉历史
2025-02-02 20:37:55
0
阅读:242
以后再说
朱剥皮自己歪瓜裂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