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5月7日上午,在某部担任警卫班长的赵保群突然接到命令:"组织上决定派你

文山聊武器 2025-01-31 12:49:48

1972年5月7日上午,在某部担任警卫班长的赵保群突然接到命令:"组织上决定派你去执行一项艰巨任务,今天下午,由你带5名战士去301医院,监护一名特殊病人张续,你们到岗后,不准与他谈论政事,病房门口要用屏风挡住,不许他与外人接触,每周二或周五病人家属来院探望时,要在旁边监听,谈话内容须作记录。病人生活不得给予照顾和方便。" 张爱萍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开国上将,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尽管在国防建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依然未能完全躲避“十年动乱”的波澜。1966年,张爱萍及许多革命前辈都遭遇了无法预见的命运转折。 1972年,张爱萍在一次不慎跌倒中骨折,因伤情严重需要住院治疗。考虑到他在军中的特殊身份,他被安排入住了位于北京的解放军301医院。在医院里,他用化名“张续”与外界保持距离,而医院的管理也极为严格,几乎所有的细节都在监控之中。 医院为张爱萍安排了一组特别的看护人员,其中包括来自解放军某部的五名战士,由赵保群担任班长。赵保群在军中表现突出,正有望提拔,但他未曾想到,这次特殊的任务将带给他人生意外的经历。 他和其他几名战士被告知,这位病人名为“张续”,并未透露其真实身份。任务要求他们严密看护,且不能与病人谈论政治或其它敏感话题。 当赵保群第一次见到张爱萍时,张爱萍刚经历过手术,身体虚弱,满脸胡须,显得老态龙钟。起初,赵保群仅仅把他看作一位普通的老年病人。然而,随着照顾的深入,赵保群逐渐发现,张爱萍不仅年纪较大,却依然能够在康复过程中承受剧痛而不发一声。 与他交往时,张爱萍总是表现得稳重且严肃,给人一种不容忽视的威严感。赵保群由此意识到,自己照顾的这位病人显然非同寻常。 张爱萍的恢复过程并不轻松,术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无法自理,需要赵保群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照顾。赵保群不仅负责喂饭、剃须、擦洗,还要帮助他进行康复训练。 两人的关系逐渐亲密起来。由于探视受限,张爱萍大多数时间都独自在病房里,赵保群的陪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的孤独。 在这段时间里,张爱萍与赵保群开始谈起自己的往事,特别是他在战场上的经历。赵保群也从这些谈话中感受到张爱萍的伟大,但他始终未曾揭示出张爱萍的真实身份。 1972年7月28日深夜,赵保群忽然听见病房内的警铃响起,急忙赶到时,张爱萍已陷入昏迷,面色苍白,口吐白沫,生命垂危。 赵保群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寻求医生帮助。由于医院值班人员未能及时回应,他匆忙跑到主治医生宋军医家中。经过一番紧急抢救,张爱萍终于脱离了危险。 这场生死关头的营救,深深触动了张爱萍。待他恢复意识后,他十分感激赵保群的无私救助。尽管赵保群认为自己只是履行职责,但张爱萍却深知,若没有赵保群的及时行动,他或许已无法挺过这一劫。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与照料,张爱萍的健康逐渐恢复。1972年11月,组织解除对张爱萍的监护,赵保群等战士的任务也随之结束,他们离开了医院。 原本组织考虑给予赵保群晋升的机会,但由于他在医院期间的一些行为并不完全符合“规矩”,不仅晋升计划被取消,最终他也被要求退伍。这一切让赵保群没有丝毫怨言。退伍后,他回到了江苏省海安县的老家,开始在当地的一个专场里从事力气活,生活虽然简单,却也安稳。 然而,赵保群在回到家乡后的日子里,时常会忆起那段特殊的往事,尤其是他与张爱萍之间建立的深厚情谊。几年后,赵保群偶然在村里的无线广播中得知,张爱萍已恢复了职务,这让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张爱萍出院后也一直未曾忘记赵保群。在多方托人打听未果后,他回忆起与赵保群交谈时的点滴信息,推测出赵保群的家乡可能在江苏泰兴或海安一带。尽管当时的通讯条件不佳,找人如同大海捞针,张爱萍并未放弃寻找。终于,经过不懈的努力,赵保群的消息被确认。 张爱萍那时已经年事渐高,行动不便,因此未能亲自前往浙江与赵保群见面,而是通过信件向他表达感激之情,信中附上了一些钱。然而,赵保群并没有接受这份钱财,而是将其捐赠给了当地的小学。他把张爱萍的信妥善收藏,感激之情满溢。 1987年11月,张爱萍邀请赵保群前往北京。两人在相隔15年的重逢中,感情依旧深厚。张爱萍不仅亲自接待了赵保群,还安排了他在北京的游览,并通过写信向地方政府说明了当年的情况,最终为赵保群补发了工资,并为他安排了工作。 参考资料:《作家文摘》编. 《沉浮人生》 2014

0 阅读:44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