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5日清晨,汤恩伯、石觉、陈大庆等人乘车来到吴淞镇,涌进了第52军军部,并召集52军、第21军的军、师长开会,布置部队撤退事宜。汤恩伯还亲书“手令”一道,密封后由第52军派一个参谋送给第37军军长罗泽闿。 52军军长刘玉章回忆,汤恩伯给罗泽闿的“手令”内容,是命令第37军坚守到26日午后,方可撤到码头上船。52军的这个参谋在卫兵护送下,到了25日中午,才在杨树浦大连路上一所学校里找到罗泽闿,并当面递交了汤恩伯的“手令”。 接着,汤恩伯在52军军部,当着刘玉章、李运成、侯程达、郭永、李有洪、刘梓皋、王克俊、李荣前、李志熙等少将以上高级军官的面,宣布了蒋介石的指示:为了保存实力,将上海守军向舟山和台湾转移。 汤恩伯要求第21军(军长王克俊)和第52军统归刘玉章指挥,并坚守现阵地,掩护市区及浦东地区各部队的撤退。汤恩伯还规定52军、21军的后方部队应于26日上午开始上船,其第一线部队的撤退,必须另候命令,不得擅自行动。当时分配给52军的有4艘货轮,分配给21军的有3艘商船(客轮),其中分给52军第296师的是一条排水量为5000多吨的货轮“大公号”。汤恩伯布置完毕,便率先登上了“太湖号”兵舰,在吴淞口继续指挥。 刘玉章在汤恩伯上船后,让52军副军长李运成率领各师的副师长,带着军部和各师的警卫营、工兵营前往吴淞海军码头,接收、分配载运部队撤退的船舶,并派部队看守;同时命令各部队立即将伤病官员、行李辎重(实际上多数是军师长们的私人财产,例如大箱大箱的银元)和非战斗官兵送上船去。还在码头区设置警戒,管制交通,防止地下党进行破坏(因为52军在1948年冬从营口撤退时,曾发生轮船锅炉爆炸,造成千余人葬身海底)。 与此同时,刘玉章又让296师师长刘梓皋指挥第74团向盛桥、浏河附近搜索前进,另派21军的145师向罗店、嘉定方面搜索前进。 到了25日傍晚,52军军部及直属部队及第25师、21军及第146师都偷偷地开始向吴淞海军码头集中,抢先上船。 在现场指挥的刘明奎(52军第25师师长)后来回忆说:“我曾在美国电影里看见英国人于1940年5月27日,由法国北部港口敦刻尔克仓皇撤退的狼狈情景。但是,5月25日到26日深夜,在吴淞海军码头,我看见撤退的官兵们争先恐后地抢着、打着、挤着上船的惨状,却大大地超过了敦刻尔克撤退时的混乱和悲惨的情景。” 刘明奎还十分愤慨地痛斥一些国民党“要人”,丧尽天良,不顾重伤官兵的小命和安全,把他们抛弃在码头上,任人践踏;却派武装士兵把自己的亲友和私人财物,强行装船逃台。 刘明奎愤怒地指出:当时指挥完全失灵,码头上人山人海,拥挤得水泄不通;人们或者从别人的头上向船上爬去,或用力(有的用枪撞开人墙),硬向船上冲,冲上船后,再从船上放下软梯、吊绳等,供等在岸上的人攀绳而上,其中有些人因互相争夺拥挤以致中途绳断,坠入江中,葬身鱼腹;有的人好不容易挤到了栈桥上或趸船上却被挤下江去。还有一些在岸上不能上船的人竟跳下江去,游到船的另外一侧(靠码头的另一侧)再向船上抛绳,然后顺着绳子向船上爬去。有一些上不了船的官兵,竟在码头上向船上射击,以发泄他们的愤怒,企图要船上的人和他们一起同归于尽,结果迫使船上的人只好开枪还击,妄图压制,以致船上和岸上变成了“敌人”,互相射击,自相残杀,造成流血,迫使有的船不得不提前启锚开航;因而使那些攀在船舷边想向船上爬的人,和挤到了栈桥上正向船上冲的人,都纷纷落水;这也使得等在岸上无法上船的官兵,更加气愤,不但用机枪向船上扫射,还用60炮向船上打去。 5月28日下午,汤恩伯在定海港内他所乘坐的太湖号兵舰上,召集各军师长开会,汤恩伯派出几艘海军的汽艇和登陆艇,分别开到各条船旁,去接运各军师长到太湖号上开会。当时各部队所乘的船舶在28日中午,已基本上全部到达定海港集中。 会上,汤恩伯了解了各部队现有人员和装备的情况,并规定各部队应自行派船将分乘在其他船上的官兵,接回各该部的轮船上,归还建制。 从上海败逃的国民党军,各军撤到台湾的实际人数,多少不一,其中以52军建制保留得最为完整,所部第296师还有7000余人,第2师有5000多人,第25师3000余人,52军军部及直属队约4000人,全军约两万多人。第54军全军约15000多人,其中第8师人数较多,约5000余人。第21军尚有官兵约7000余人。第12军由高桥撤退时损失较大,撤退到台湾后经过休整补充后,也只有4000多人。 汤恩伯从上海撤退出来的残部,后来在台湾整合编成了3个军,即第52军、第54军、第87军,每个军的总人数都在2.5万人左右,其中52军人员最多,经过整补后达3.3万人。除了孙立人编练的新军外,这三个军是蒋介石用于守卫台湾的基本主力了,此时的国民党军之残破不堪可见一斑。
1949年5月25日清晨,汤恩伯、石觉、陈大庆等人乘车来到吴淞镇,涌进了第52军
玲珑说历史
2025-01-20 23:06:40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