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毛主席问高碧岑:“我们的北面和西面是苏联,南面是印度,东面是日本

玲珑说历史 2025-01-16 18:20:04

1969年7月,毛主席问高碧岑:“我们的北面和西面是苏联,南面是印度,东面是日本,如果敌人都联合起来,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进攻中国,那么中国怎么办呢?"

1969年,世界风云变幻,中国却像站在悬崖边上,稍有不慎就会坠入万丈深渊,北部,苏联百万大军压境,珍宝岛的枪声犹在耳畔,东部,日本在美国的羽翼下虎视眈眈,南部,印度也蠢蠢欲动,边境摩擦不断,更要命的是,中美关系也跌入冰点,越南战场上的硝烟,仿佛随时会蔓延到中国。

这一年,对中国来说,是危机四伏的一年,中苏关系的破裂,使得北方边境成为一个巨大的火药桶,珍宝岛冲突,只是双方对抗的一个缩影,苏联在边境陈兵百万,战争的阴云笼罩着中国大地。

与此同时,中美关系也陷入了僵局。越南战争的泥潭,让中美两国站在了对立面,中国支持北越,对抗美国,这使得中美之间的沟通渠道几乎完全中断,此外,印度也对中国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中印之间存在着边界争端和地缘政治竞争,这使得两国关系始终紧张,而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友,也对中国保持着警惕,随时可能成为对抗中国的一枚棋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向秘书高碧岑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我们的北面和西面是苏联,南面是印度,东面是日本,如果敌人都联合起来,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进攻中国,那么中国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对当时中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的真实写照。

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局势,毛泽东并没有慌乱,而是冷静地思考着破局之道,他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并非简单的外交策略,而是一种高屋建瓴的战略思维,这个古老的智慧,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毛泽东的目光,投向了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尽管当时中美关系紧张,但他敏锐地意识到,美国与苏联不同,美国并没有占领中国的领土,而且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是一位“老右派”,毛泽东认为,与这样的政治人物打交道,反而更容易“讲实话”。

这种对美苏两国的差异化认知,是毛泽东“远交近攻”战略的关键,他认为,中美两国虽然意识形态不同,但仍然存在合作的可能性,而苏联,则是中国最直接的战略威胁。

毛泽东的战略构想,并非纸上谈兵,他通过一系列外交手段,积极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他巧妙地运用“小球带动大球”的策略,以一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撬动中美关系这块巨石,基辛格的秘密访华,为尼克松的访华铺平了道路。

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的破冰,这次历史性的访问,是毛泽东战略构想的成功体现,也是他外交智慧的结晶,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世界格局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正如基辛格所言,对中国施压是徒劳的,只有合作才能共赢,中美关系的改善,正是基于这种共识。

“远交近攻”,并非简单的外交辞令,它体现的是一种战略思维,一种权衡利弊、把握时机的智慧,毛泽东的战略远见,令人叹服,他不仅准确地预判了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更以高超的手腕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中美关系的改善,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充满了复杂的博弈和微妙的试探,但毛泽东始终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最终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外交并非简单的交涉,而是一场智慧的较量,只有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毛泽东对中国的历史和国际地位有着独特的理解,他将中国视为“中央之国”,拥有特殊的地位和责任,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外交策略,在“四方围攻”的假设下,毛泽东选择与最强大的“蛮夷”美国结盟,以对抗近邻的威胁。

这种策略,体现了“让蛮夷与蛮夷相争”的传统外交智慧,也体现了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

基辛格五十次访华的经历,让他对中国有了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对中国施压是无效的,这与毛泽东的“远交近攻”战略不谋而合,在基辛格的新书《关于中国》中,他再次讲述了中美关系破冰的历史,并加入了中国视角的解读,他强调,毛泽东对包围形势的担忧,是促成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因素。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不仅化解了中国面临的外部压力,也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缓解了来自苏联的压力,打破了中国的外交困局,更为重要的是,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中美关系的突破,也成为解决其他外交难题的“钥匙”,中国与其他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春雨,滋润着这片干涸的土地。

1969年,世界格局动荡不安,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毛泽东以其高超的战略智慧和外交手腕,化解了危机,赢得了机遇,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的“远交近攻”战略,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外交智慧的传承,更展现了他在复杂国际局势中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审时度势的政治魄力。

0 阅读:146

猜你喜欢

玲珑说历史

玲珑说历史

日交月替变幻天地多少颜色,人来人往更易乾坤无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