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60亿,福建小县收获第一个IPO

来自福建仙游县。闽中县城仙游,迎来了首个IPO。11月25日,来自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的海安集团(001233.SZ)在深

来自福建仙游县。

闽中县城仙游,迎来了首个IPO。

11月25日,来自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的海安集团(001233.SZ)在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上市首日较发行价48元高开83.33%报88元/股,总市值约160亿元。

成立于2005年的海安集团是一家专注于巨型全钢工程机械子午线轮胎(简称全钢巨胎)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同时涉足矿用轮胎运营管理业务。作为国内全钢巨胎行业的龙头企业,海安集团现已步步成长为打破国际巨头垄断的民族品牌典范。

图/北方股份NTE240矿用卡车装配的“陆安”50/80R57轮胎

来源/海安集团招股书

自成立以来,海安集团便肩负着实现全钢巨胎进口替代的使命。因为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全钢巨胎是大型工程机械的核心部件,长期以来被国际大牌主导。但海安集团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成为继米其林、普利司通之后,全球第三家具备全系列规格全钢巨胎量产能力的企业。

现如今,海安集团在市场表现上已稳居全球前列。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的行业报告,2022年全球全钢巨胎总产量约21.5万条,海安集团以1.4万条的产量位列全球第四,占比6.5%,仅次于国际三大品牌。在国内市场,2022年中国全钢巨胎产量约2.7万条,海安集团独占1.4万条,占比高达52.4%,在国内企业中排名第一,远超其他竞争对手如赛轮轮胎和兴源集团。这一数据不仅印证了公司的行业领导地位,也体现了其在推动国产替代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如今,海安集团已成为继米其林和普利司通之后,全球第三家具备全系列规格全钢巨胎量产能力的制造商,为国内矿业和工程机械行业提供了高效、可靠的产品与服务。

如公司在路演中所言,“作为国内全钢巨胎行业的领军者,我们以硬核产品实力赢得市场信赖,以高效专业服务赋能全球矿业,用实际行动为‘中国智造’增光添彩。”

从0到1,海安集团实现了仙游县上市企业零突破,不仅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更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制造在高端领域的突破与潜力。

做巨型轮胎生意,年赚23亿

做轮胎生意的海安集团生产的却非普通轮胎,而是被行业称为“全钢巨胎”的巨型全钢工程机械子午线轮胎。这些庞然大物是重型矿用卡车的专用配套产品,其轮辋直径均在49英寸及以上,承载量在90吨及以上。

图/海安集团员工与轮辋直径63英寸全钢巨胎合影

来源/海安集团招股书

由于体积和质量巨大、工作条件苛刻、不间断工作时间长,全钢巨胎的生产技术难度极大。目前全球仅有少数轮胎生产企业能够实现大规模量产,而海安集团正是其中之一。作为国内唯一打破国际垄断的全钢巨胎生产商,海安集团用20年时间,将“中国智造”的轮胎碾过米其林、普利司通等巨头的垄断,在全球矿业供应链中刻下中国印记。

技术突破是海安集团崛起的核心。2008年,公司经过3年攻坚克难成功研发37.00R57全钢巨胎,终结了国内矿山企业高价求购进口轮胎的历史。在多个矿山环境实地运用后,这款产品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评定为“成套技术属国内首创、国内领先,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获得“中国第一胎”称号。

“中国第一胎”的成功,让海安集团研发的劲头更足了。2015年,海安橡胶生产出全球最大尺寸全钢巨胎59/80R63全钢巨胎,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具备生产该规格轮胎能力的国家,由此打破了国际巨头对全钢巨胎的垄断,成功实现了国产替代。

自公司设立以来,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目前已掌握全钢巨胎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有力地保证了公司在技术方面的竞争优势。截至报告期末,海安集团拥有专利76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

市场地位同样印证其技术实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2年海安集团以1.4万条产量位居全球第四,国内企业第一,占据52.4%的国内市场份额。其客户涵盖乌拉尔矿业、紫金矿业、徐工集团、江西铜业等国内外巨头,并出口俄罗斯、澳大利亚等30余国,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74.23%。

财务数据则印证着海安集团增长韧性。2022—2024年,海安集团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5.08亿元、22.51亿元和23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3.4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54亿元、6.54亿元和6.79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8.46%。

随着全球矿业发展,全钢巨胎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海安集团计划通过IPO募集资金用于“全钢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扩产及自动化生产线技改升级项目”和“研发中心建设”,这座中国的“巨胎王国”还将继续扩张。

60后“补胎匠”,收获一个IPO

这次站在二级市场大门前的,是62岁的朱晖,和他一手从福建仙游县带向全球的海安集团。

朱晖的创业故事始于一场艰难的生存抉择。1963年出生于福建仙游县枫亭镇海安村的他,因家境贫寒,16岁便辍学跟随兄长到省内外工地拉板车谋生。五年苦力生涯后,他在1984年迎来转折点,在发现同村兄弟通过补胎改善生活后,朱晖在这年春节后带着掌握补胎技术的堂兄和10个乡亲来到广西百色岩滩水电站工地,为施工车辆补轮胎。因为刻苦努力、诚信经营,朱晖在这片喀斯特地貌的工地上掘得“第一桶金”。

彼时,国内矿山企业因巨型工程轮胎完全依赖进口,常面临“有钱买不到胎”的困境。朱晖敏锐捕捉到商机,将补胎生意扩展至深圳、山西平朔等十余个矿区,并陆续在这些工地建设轮胎翻新厂,承接轮胎翻、修、管“一条龙”服务。此后的二十年,朱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矿山与水电工程。

而也是这段创业经历,让朱晖深刻认识到国内矿业被国外轮胎巨头“卡脖子”的困境——矿山常因巨胎断供导致停产,而其本质的背后,是中国矿山的核心装备命脉仍被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三大国际巨头攥在手中。

为了给家乡人提供就业机会,在外创业多年的朱晖于2005年选择回到家乡仙游县枫亭镇创立海安橡胶。彼时的朱晖,因看到全钢巨胎的生产技术长期被掌握在国外轮胎巨头手中,所以要立志做出属于中国人的全钢巨胎。

显而易见,朱晖的决定在当时堪比疯狂。

尽管朱晖在创办公司前,主要为露天矿山、水电枢纽重点工程使用的大型自卸车配套的工程轮胎提供修补、翻新、检测、管理、装卸等业务。在多年的业务实践中,朱晖对各种类型的工程轮胎都有着深刻的了解,针对工程轮胎在不同地区、不同矿山环境的使用情况,在配方、结构和工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但进军国内一片空白的全钢巨胎产业,显然还需面对无技术、无设备的困境。

但好在,背后有仙游县的大力支持。在公司落地的当年,这个项目就被列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又通过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海安集团逐渐自主研发出了一系列针对不同矿山使用环境的全钢巨胎产品,并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全钢巨胎的研发生产技术。

尔后自2020年以来,海安集团又密集引入紫金矿业、徐工机械等股东,而这些股东的关联方在入股后迅速成为公司大客户。紫金矿业关联方紫金紫海基金2021年1月入股后,海安橡胶对紫金矿业的销售额从2020年的6502.59万元飙升至2024年的3.7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6.55%,位列第二大客户;徐工机械关联方扬中徐工基金入股后,公司对徐工机械的销售额也从3415.50万元增长至7445.33万元,位列第四大客户,占营业收入3.32%。

对此海安集团的解释为,紫金矿业对发行人采购额大幅增长的原因主要系紫金矿业近年来业务扩张较快,自身业务规模增长所致,紫金矿业在国内收购了西藏巨龙铜矿等矿企,积极面向全球并购矿山资源,如收购塞尔维亚波尔铜矿、Timok铜金矿等,受益于紫金矿业自身业务的不断拓展,公司对其轮胎运营管理业务收入规模亦持续扩大。

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下,便是昔日“补胎匠”在今日顺利推开二级市场大门,挥起敲钟宝锤。

县城,排队IPO同样值得庆贺的,还有此前鲜少出现在资本版图上的县城——仙游县。作为培育海安集团的仙游县,也至此迎来了自己首家A股上市公司的喜讯。

海安集团的崛起无疑是仙游县产业链深耕的典型缩影。其主营业务巨型全钢工程机械子午线轮胎,是矿山重型卡车的核心部件,最大直径超过4米、重量近6吨,技术门槛极高。通过二十年攻关,海安集团不仅打破了米其林、普利司通等国际巨头对全钢巨胎的垄断,还以全球6.5%的产量份额跻身行业第四,国内市场份额更高达52.4%。

值得注意的是,海安集团所在的仙游县近年来正全力培育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截至目前,仙游县高端装备产业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家。其中,海安集团先后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成为县城创新驱动的标杆。

在资本市场的主流叙事中,IPO的故事往往与一线城市或经济中心紧密相连,但如今,这一剧本正在被改写。且如我们所见,2025年的中国资本市场,一场来自县城的IPO浪潮正悄然兴起。

与海安集团的“硬核制造”不同,浙江缙云县的涛涛车业正以“轻量化出行”抢占全球市场。这家主营电动高尔夫球车、全地形车的企业,2023年登陆深交所后,于2025年11月向港交所递表冲刺“A+H”,计划募资拓展“中国+东南亚+北美”三地产能布局。

无独有偶,位于江苏仪征市泽景电子的上市筹备,则凸显该县汽车电子产业链的崛起。这家专注于抬头显示器、车联网设备的企业,总部设于仪征工业园内,2024年园区汽车电子产业规模超34亿元。泽景电子自2015年落户以来,获政府“绿扬金凤计划”300万元天使投资,并完成D轮融资,现正冲刺港交所。值得一提的是,其所在的仪征汽车工业园,已形成从整车制造到零部件生产的完整链条,2024年生产整车19.8万辆,工业开票销售近400亿元,成为长三角汽车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

这些县城IPO的爆发,绝非偶然。

政策层面,从国务院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到各地设立百亿级政府引导基金,县域产业正获得前所未有的资本加持。产业层面,县域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链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仙游的高端装备聚焦“专精特新”,缙云的短途交通借力跨境电商,仪征的汽车电子绑定头部车企,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生态壁垒。

资本市场的认可,进一步反哺县域经济。海安集团IPO募资将推动其产能从1.4万条/年提升至3万条,带动仙游橡胶产业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涛涛车业的港股融资计划用于北美工厂扩建,有望将“缙云制造”市占率进一步提升;泽景电子若成功上市,将加速仪征汽车电子向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高端领域延伸……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而这些曾被视为“草根经济”代表的县域企业,正以硬核技术和全球化布局叩开资本市场大门。它们的崛起,不仅改写着地方经济版图,更印证了中国县域产业升级的澎湃动能。

让我们所见,中国县城正以“隐形冠军”的姿态改写全球产业格局。它们的成功,印证了“产业向县域下沉、资本向硬科技倾斜”的新趋势。当海安集团的巨型轮胎驶向“一带一路”矿区,当涛涛车业生产的“老头乐”遍布欧美社区,当泽景电子的抬头显示器点亮智能汽车,中国县域经济的韧性与活力,正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