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孩子迷上了一些奇怪的东西——他们口中念着“通通通通撒胡辣”“哩哩哩辣力辣”这类如咒语般的音节,手中传阅着画面怪异的卡牌。这些被称为“外国山海经”的AI拼接形象,正在成为孩子们之间流行的“暗语”和“宝藏”。

这些AI魔改的内容之所以能吸引孩子,并非因为它有多“美”,恰恰是因为它足够“怪”。在规整、光滑、充满设计感的现代童年里,这种带着原始感和荒诞感的“怪”,反而构成了一种新奇刺激。它不像经典读物那样承载着厚重的意义,也不似商业动画那般精致却雷同。它没有门槛、不讲逻辑,恰好迎合了孩子们对“无序”和“意外”的好奇天性。
然而,这种怪异的背后,缺乏文化根基与审美价值的支撑。它就像一种精神快餐,味道刺激,能瞬间满足味蕾,却毫无营养。长期接触此类内容,可能扭曲儿童正在形成的认知框架与审美判断。当孩子们习惯了被这种快速迭代、无限生成的视觉奇观所喂养,他们可能对那些需要耐心品味、蕴含情感与深度的传统美学失去兴趣。
平台的算法,正是这种“空洞奇观”的幕后推手。它能精准捕捉孩子们短暂的好奇心,借助持续的推送机制,不断向孩子输送同类内容,完成一轮又一轮的沉浸式内容投喂,将一次偶然的点击逐步强化为信息茧房。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AI生成内容中还夹杂着暴力、色情的语言与动作,对于模仿能力强而判断力弱的低龄儿童产生相当负面的影响。已有案例显示,一些AI聊天角色会发出如“99朵玫瑰藏99个刀片”等诱导性言论,导致儿童在现实中出现模仿自残或攻击他人的行为。这不再是单纯的审美问题,而是切实的人身安全威胁。
当前,AI魔改内容已经形成了一条从线上传播到实体销售的畸形产业链。部分视频公司批量生产发布AI生成的“邪典”视频,甚至因其“流量表现优异”获得平台的流量加持。与此同时,电商平台上充斥着“外国山海经”主题的盲盒、卡牌与服饰,并利用低价策略和儿童的收集欲、攀比心理,使其成为校园中的“社交货币”,进一步助长了不良内容的渗透。
面对这一乱象,平台再拿“技术中立”当托辞,就说不过去了。形同虚设的“青少年模式”和对内容审核的消极作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平台监管的缺失。整治工作刻不容缓,亟需通过法律与监管的强化,明确并压实平台的主体责任,斩断这条畸形的产业链。平台必须承担起监管之责,优化算法逻辑,建立有效的AI内容过滤与审核机制,对利用儿童心理弱点牟利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当孩子们沉醉于光怪陆离的数字“怪胎”时,被消耗的不仅是时间,还有他们的审美能力、纯净的心智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力。拯救被AI魔改围困的儿童,不仅关乎文化传承,更是一场关乎儿童福祉的必须打赢的童年保卫战。
来源: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