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171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48岁的李叔是一名高血压患者,三年前在体检中查出轻度冠心病后,医生建议他每天吃一片阿司匹林预防血栓。起初他很听话,但后来听朋友说吃阿司匹林容易胃出血,他便偷偷停了药。
结果去年一个早晨,李叔突发胸痛,被紧急送往医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医生追问病史后发现,他擅自停药超过半年,缺乏抗血小板保护,最终酿成大祸。
很多人听说阿司匹林能防心梗、脑梗,就一吃十几年不敢断;也有人一听“吃了可能出血”,就直接停药。其实,吃还是不吃,关键不是听别人说,而要听医生说。
 一、阿司匹林是救命药,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
一、阿司匹林是救命药,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阿司匹林属于抗血小板药物,它的作用是防止血小板“抱团”,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尤其是对冠心病、心梗、脑梗等高危人群,阿司匹林可以显著降低复发和死亡率。
但它也有副作用,最常见的就是胃肠道出血,严重时甚至可能致命。因此,阿司匹林不是“越早吃越好”,而是必须根据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服用。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明确指出:没有心脑血管病史的普通人,不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二、出血风险≠不能吃,关键是学会避开雷区
二、出血风险≠不能吃,关键是学会避开雷区有人一听说阿司匹林有出血风险,就谈之色变,甚至选择停药。这其实是因噎废食。
实际上,只要掌握科学用药方法,是完全可以降低风险、安心服用的。下面这5点,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一定要牢记。
饭后服药,保护胃黏膜阿司匹林容易刺激胃黏膜,空腹服用更容易引起胃出血、胃溃疡。最好的方法是饭后半小时服药,可以大大减少胃肠刺激。
如果你本身就有胃炎、胃溃疡,医生可能会联合开一类叫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的药物,来保护胃。
 不随便加药,避免“叠加伤害”
 不随便加药,避免“叠加伤害”如果你同时服用布洛芬、双氯芬酸(常见止痛药)或激素类药物,这些也会伤胃,加上阿司匹林,风险会成倍增加。
一定要告诉医生你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让专业人士帮你判断是否存在危险的“药物相互作用”。
定期检查,早发现早干预长期服药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尤其是老年人或既往有出血史者。
如果发现大便发黑、牙龈出血、皮肤淤青等异常,一定不要忽视,可能是隐匿性出血的信号。
 控制剂量,不盲目加量
 控制剂量,不盲目加量目前国内主流推荐剂量是每天75~100mg。有些人觉得“多吃点效果更好”,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误区。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明确指出:低剂量阿司匹林已足以起到抗血小板作用,增加剂量反而提高出血风险。
不能随意停药,要听医生的阿司匹林不是想吃就吃、想停就停的药物。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栓“反跳”,诱发心梗、脑梗。

特别是做过心脏支架、动脉搭桥等手术的人,突然停药的风险极高。哪怕只是换成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也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三、这几类人群,更要慎用阿司匹林虽然阿司匹林是“老药”,但并不是人人适合。以下人群服用前必须严格评估:
· 有溃疡、消化道出血史者:容易再次出血。
·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代谢能力差,药物残留风险高。
· 出血性疾病患者:如血友病,服用阿司匹林可能致命。
· 孕妇与哺乳期女性:特殊时期必须由医生评估风险。
所以,千万别自己在药店买来就吃,更不能跟风吃“保命药”。
 四、阿司匹林不是“万能药”,但用对了确实能救命
四、阿司匹林不是“万能药”,但用对了确实能救命在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今天,阿司匹林仍是一线抗血栓武器。只要用药得当,它的好处远超风险。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专家指出:阿司匹林在二级预防中的降栓效果明确,尤其是对中老年人群,依从性更重要。
但与此同时,也要警惕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科学评估、规范用药,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
 写在最后
写在最后吃阿司匹林这件事,并不是“吃好就万事大吉”,也不是“怕副作用就不吃”。最关键的,是与医生充分沟通,在专业评估下决定是否该吃、怎么吃、吃多久。
总之一句话:不怕吃药,就怕吃错药。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3年版)》[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20年版)》[3]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官网健康科普专栏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