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高铁都快5万公里了,绿皮车怎么还在?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每次坐高铁,窗外总能看到另一番景象:绿皮火车不紧不慢地并行,或是安静地停靠在某个小站。明明高铁已经这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每次坐高铁,窗外总能看到另一番景象:绿皮火车不紧不慢地并行,或是安静地停靠在某个小站。明明高铁已经这么发达,为什么这些“慢悠悠”的车次还在铁轨上跑着?

一、不只是“快”与“慢”那么简单

表面上看,绿皮火车和高铁是速度的对比:一个时速不到100公里,一个能跑300多公里。但如果你坐过绿皮车,会发现它和高铁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出行方式。

高铁像移动办公室:安静、整洁、准时,人人低头看手机或用电脑。绿皮车却像社区茶馆:有人嗑瓜子聊天,有人打呼睡觉,乘务员推着小车喊“花生矿泉水八宝粥”。那种热热闹闹的氛围,是高铁给不了的。

二、绿皮车为什么还在?

有人说绿皮车该淘汰了,但现实是:全国还有近4000列在运行,覆盖了80%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它们能留下来,有几个挺实在的原因:

有人真需要它。对于不少务工者、学生或者小城镇居民来说,绿皮车的票价依然是首选。比如从毕节到广州,高铁要四五百,绿皮车硬座不到两百。省下的钱,可能就是一家人两三天的菜钱。

有些地方,只有它能到。很多小站高铁是不停的,但绿皮车会停。它像一趟趟城乡公交,把沿线的居民一站站连接起来。

高峰期,它是运力的补充。春运、国庆时,高铁票一抢而空,绿皮车就成了很多人回家的备选。多一辆车,就多几千人能够成行。

它也在默默“干活”。除了载客,绿皮货车还在承担大量货物运输,尤其是煤炭、建材等大宗物资。这些“重活”,高铁可干不了。

三、绿皮车也在变,只是变得不太显眼

你可能没注意,现在的绿皮车和十年前已经不太一样了。不少车次装了充电口、换了软座、车厢也干净了不少。虽然速度没变,但乘坐体验在悄悄改善。

不过问题也还有:部分车次卫生还是不太好,充电口不够用,节假日人多拥挤……这些确实是绿皮车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

四、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绿皮车?

或许我们不该问“绿皮车要不要消失”,而该问“我们需要它变成什么样”。

它不一定非要和高铁比速度,但它可以更干净、更舒适、更安全。保留那种热闹亲切的氛围,同时改善那些让人头疼的问题——比如加强保洁、规范管理、增加便民设施。

说到底,绿皮车代表的是一种不赶时间的选择,是一种普惠的出行方式。在越来越快的生活里,有人还需要这种“慢”,也还有人依赖这种“便宜”。

高铁让我们更快到达远方,绿皮车让我们不落下每一个近处。它们不是谁取代谁,而是共同组成了中国铁轨上真实而生动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