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如果你刷手机,大概率会看到一条新闻:
比亚迪汉长续航版正式上市了,起售价15.98万元。
乍一看,这似乎只是又一款新车发布,但如果你稍微多看一眼参数和配置,就会发现,这车其实挺有意思:
它不是简单地加点续航、换个颜色,而是把很多原本只在三四十万甚至更贵车型上才有的东西,一股脑塞进了20万以内的价格区间。
这事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普通人关心的细节。
先说说最直观的:价格。
15.98万元起,这是汉DM-i长续航版的超级置换价,也就是你拿旧车去换,能拿到的最低门槛。
汉EV纯电版稍贵一点,17.38万元起。
这个价格,在中大型轿车里是什么水平?
打个比方,过去这个价位你可能只能买到一辆合资品牌的中型车,比如大众帕萨特、丰田凯美瑞的中配,空间、配置、动力都算“够用”,但谈不上惊艳。
而今天,比亚迪汉直接把轴距干到了2920毫米,车长接近5米,后排能翘二郎腿,还给你配了冰箱、主动降噪、激光雷达、智能底盘:
这些配置,放在五年前,别说20万,30万都未必能配齐。
这不是“堆料”,而是技术下放。
过去很多车企喜欢把高配当“形象工程”,低配则能省则省。
但比亚迪这次玩的是“全系标配”:
比如TBC高速爆胎稳行系统,全系都有;
电子怀挡,全系都有;
ANC主动降噪+双层隔音玻璃+近90处隔音材料,也全系都有。
这意味着,哪怕你买的是入门款,也能享受到接近顶配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这种做法,对消费者其实是更友好的。
再说续航。
很多人买新能源车,最怕的就是“续航焦虑”。
汉DM-i长续航版纯电能跑245公里,什么概念?
如果你每天通勤来回50公里,一周五天,总共250公里,那这车完全可以做到“一周只充一次电,全程用电不烧油”。
而一旦电量用完,它还有3.44升/百公里的亏电油耗,这个数字比很多小型燃油车还低。
综合续航更是达到了1560公里,意味着从北京开到上海,中途不用加油也不用充电。
纯电版更夸张,最高续航705公里,百公里电耗只有10.6度。
这是什么水平?
市面上很多A级电动车,比如某些热销的小型SUV,百公里电耗都要14度以上。
汉作为一台近5米长、2吨重的中大型轿车,能做到10.6度,说明电驱系统效率非常高。
而且它支持快充,30%到80%只要20分钟,喝杯咖啡的功夫,电量就回来了。
这些数据不是纸上谈兵。
比亚迪这次还提到,汉DM-i后续会通过OTA升级,把亏电油耗进一步降到3.35升。
也就是说,你买车之后,车还能“越用越省”。
这种持续优化的能力,是传统燃油车完全做不到的。
当然,光有续航和油耗还不够,车终究是用来坐的。汉长续航版在舒适性上下了不少功夫。
比如那个4.5升的车载冷暖冰箱,温度能在-6℃到50℃之间调节。
夏天冰饮料,冬天热咖啡,都不用额外带保温箱。再比如“智能防晕车系统”,听起来有点玄,但其实很实用。
它通过联动底盘、空调、动力输出和屏幕显示,减少车辆加速、刹车、转弯时的突兀感。
官方说测试了5000名晕车用户,98%的人感觉明显缓解。
如果你家里有老人小孩容易晕车,这个功能可能比一堆屏幕都管用。
内饰方面,副驾台用了“婴儿肌触感”的皮质材料,耐脏又柔软;
副仪表台加了激光拉丝面板,看起来更有高级感;
全系换成了电子怀挡,中控台一下子清爽不少。
这些细节,可能不会在参数表里体现,但每天用车时,你会感受到差别。
智能化也是重点。
汉搭载了DiLink 100智能座舱高阶版,还接入了Deepseek大模型。
这意味着车机不仅能听懂你说“打开空调”,还能理解“我有点冷,调高两度”这样的自然语言。
新增的“无麦K歌”功能,配合丹拿音响,据说效果接近30万级的车载娱乐系统。
手车互联也做得更顺滑,无论是华为还是小米手机,都能无缝连接。
更关键的是生态联动。
这车能和好孩子儿童安全座椅、宠物安全座、倍轻松眼罩、运动相机等设备互联。
比如你装了智能儿童座椅,车机就能显示孩子是否系好安全带、体温是否正常;
如果你带宠物出行,系统会自动调节空调风向,避免直吹。
这些功能看似“花哨”,但对有家庭的用户来说,其实很实用。
安全方面,汉全系标配TBC高速爆胎稳行系统。
简单说,就是万一在190公里/小时的高速上爆胎,系统能在毫秒内介入,通过制动、转向、动力三向控制,让车保持稳定,不至于失控。
这在过去是百万级豪车才有的配置。
另外,“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支持超过300种泊车场景,窄库、斜库、断头路都能自动停,而且比亚迪承诺“泊车安全兜底”:
如果因为系统问题导致事故,厂家负责。
这种承诺,在行业内并不多见。
底盘也不含糊。
云辇-C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能提前15米“预瞄”前方路况,自动调节悬架软硬。
过减速带不颠,过弯不飘,高速稳如老狗。
这种体验,光看参数是感受不到的,只有坐进去开一段才知道差别。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比亚迪现在能做出这样的车?
答案其实藏在过去几年的积累里。
从2020年汉首次上市,到如今累计销量突破百万,比亚迪已经摸清了用户到底要什么。
不是一味追求性能,也不是盲目堆屏幕,而是解决真实痛点:
通勤成本、长途焦虑、家庭出行、乘坐舒适、操作便捷。
汉长续航版的每一项升级,几乎都能对应到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
而且,比亚迪有完整的产业链。
电池、电机、电控、芯片、车机系统,基本都是自研。
这意味着它既能控制成本,又能快速迭代。
比如第五代DM技术、八合一电驱、动力域控7合1系统,这些听起来很技术的名词,最终都转化成了更低的油耗、更长的续航、更平顺的驾驶感受。
反观一些合资品牌,还在用“油改电”的思路做新能源,续航虚、配置低、智能化弱,价格却一点没降。
消费者不是傻子,谁更实在,一目了然。
当然,汉也不是完美无缺。
比如纯电版705公里的续航,是在CLTC工况下测的,实际使用可能打个八五折;
激光雷达只在高配车型上才有;
部分智能功能需要后续OTA才能完全开放。
但总体来看,它的诚意已经远超同价位竞品。
最后说说市场。
当前油价虽然有所回落,但波动依然大;
电价则相对稳定,家充一度电不到5毛钱。
算笔账:汉DM-i如果一周通勤用电,每月电费不到50元;
就算全程用油,百公里3.44升,按8元/升算,也就27块多。
而一台同级别的燃油车,百公里油耗至少8升,每月油费轻松过千。
长期下来,省下的钱可能够再买一台手机。
更重要的是,政策也在向新能源倾斜。
很多城市对燃油车限行,但新能源不限;
购置税减免、免费牌照、停车优惠等红利,依然存在。
在这种背景下,选择一台像汉这样“能油能电、续航长、配置高”的车,其实是更稳妥的决定。
总的来说,比亚迪汉长续航版的出现,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解决普通人的出行难题。
它没有喊口号,也没有画大饼,而是把冰箱、怀挡、静谧座舱、智能底盘、超长续航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塞进了一个大多数人能负担得起的价格里。
在这个越来越讲究“性价比”和“实用性”的时代,这样的产品,或许才是真正的主流选择。
如果你正打算换车,预算在15到20万之间,又想要空间大、配置高、用车成本低,那这台汉,真的值得去店里坐一坐、开一开。
毕竟,车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吹的。而汉长续航版,恰恰是一台“用起来很舒服”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