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没有一口酒是无辜的?若身体出现这2个信号,要抓紧时间戒酒

酒,很多人觉得它只是生活中的调味剂:朋友聚会来点、工作压力大来点、情绪低落时也想来点。可惜的是,没有一口酒是无辜的。它带

酒,很多人觉得它只是生活中的调味剂:朋友聚会来点、工作压力大来点、情绪低落时也想来点。可惜的是,没有一口酒是无辜的。它带给人的,不只是片刻的轻松,更可能是长久的隐患。

根据《柳叶刀》发布的一项全球流行病学研究,酒精相关疾病每年导致超过300万人死亡,占全球死亡人数的5%以上。这个数字,比很多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你可能会说:“我喝得不多呀,一天就一杯红酒。”但问题是,哪怕是少量酒精,长期摄入也可能对身体产生慢性损伤。

研究已经明确指出,酒精对人体没有所谓的“安全剂量”,即使是轻度饮酒,也与多种慢性疾病有关,尤其是肝脏、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很多人以为喝酒的危害是“喝多了才有问题”,但有两种信号,哪怕你只是偶尔喝酒,也得留心。

一种是晨起口干舌燥、胃部隐痛,另一种是晚上容易醒、睡眠浅多梦。这两个表现,很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酒精带来的负担,已经悄悄露出冰山一角。

先说第一个,很多人早上醒来时觉得嘴里发苦、胃里空空的,有时候甚至反酸。这可不是简单的“宿醉”反应,而是肝脏和胃黏膜已经在负重前行。

酒精进入身体后,90%以上需要通过肝脏代谢,长期下来,肝细胞就像被反复擦拭的布,慢慢磨损,最终可能出现脂肪变性甚至纤维化。

有研究显示,每周饮酒3次以上的人群,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显著升高,这是肝脏受损的早期信号之一。

再说睡眠问题。你可能会觉得喝完酒更容易入睡,但这是一种假象。酒精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诱导入睡,但它会打乱正常的睡眠结构。

正常的深睡眠阶段被压缩,REM期也会被打断,这就导致了睡眠后半段频繁醒来、做梦增多、醒来后疲惫感更重。

哈佛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饮酒后入睡的人,第二天的认知能力下降明显,长期如此,甚至可能诱发焦虑和抑郁状态。

站在医生的角度讲,最麻烦的是,很多人不把这些信号当回事,觉得“没啥大不了的”,于是继续喝,直到体检发现转氨酶飙升,或者B超提示脂肪肝,才会开始紧张。

更有不少人直到出现酒精性心肌病或慢性胰腺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到了那一步,身体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能随便补回来状态的“铁打的汉子”。

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往往被低估。开始是偶尔的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慢慢地可能演变成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酒精对脑容量的影响更明显。

有MRI研究表明,即使是中度饮酒者,其灰质密度也明显低于非饮酒者。换句话说,哪怕你每天只喝一杯,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伤脑筋”。

别忘了酒精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并不简单。很多人以为红酒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其实这种说法早已被推翻。

新近一项涉及七个国家的大型观察性研究发现,所谓“适量饮酒有益心脏”的结论,可能只是因为饮酒人群总体健康状况较好,而不是酒本身有益。

真正的情况是,酒精会引起血压波动、增加心律不齐风险,尤其是房颤的发生率会显著提高。

如果你已经出现了口干胃痛或睡眠紊乱,那就不是“喝多了”的问题,而是身体已经在发出求救信号。再继续喝下去,很可能就不只是“不舒服”这么简单,而是慢慢滑向慢性病的深水区。

说到底,酒精其实是一种中枢抑制剂,它通过影响神经递质,让人产生短暂的轻松感,但代价是代谢负担、神经紊乱和器官损伤。

这不是一种“解压方式”,而是一种“隐形负债”。你今天喝得越多,未来就越可能为这些“轻松”付出更大的代价。

现实生活中难免有应酬,有人情往来,但这不代表我们就得对酒精“来者不拒”。学会说“不”,并不代表不合群,而是在为自己负责。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开始选择“无酒社交”了,咖啡、茶、矿泉水,照样能喝出人情味。很多公司年会、朋友聚餐也在慢慢减少酒精的占比,这说明社会观念正在悄然变化。

身体是自己的,感受也是自己的。酒精带来的麻醉感是一时的,但损伤却是持久的、沉默的。

当身体用疼痛、失眠、反酸这些方式在“喊话”时,我们要做的不是忍耐,而是调整。戒酒,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哪怕你今天少喝一口、少应酬一次,都是对自己健康的一种保护。

没有一口酒是无辜的,特别是在身体已经发出信号的时候。如果你感受到这两种症状,就别再犹豫,该停下来了。身体的账本,早晚都要还,但早点止损,总比等它“清算”来得轻松些。

参考文献:

[1]刘斌,张晓萍,李晓东,等.酒精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及防控策略[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31(10):749-753.

[2]王蕾,赵建华.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2,48(7):435-439.

[3]周昕,李伟,徐晨.酒精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杂志,2024,52(3):221-22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