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叫嚣不能接受中俄改变世界格局,提议德日加深合作,一起打压中俄,共同打造欧亚的繁荣圈!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后的2025年,国际舞台正在上演新的合纵连横。
柏林日德中心在10月14日举行了备受关注的国际关系论坛。
德国外交部长安娜莱娜·瓦德富尔在聚光灯下发表演讲,她的每句话都在外交领域产生连锁反应。
这位女外长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东京与柏林应当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她将中国与俄罗斯定义为“试图改变现行国际规则体系的力量”,并强调两国需要共同应对这种挑战。
瓦德富尔着重阐述了欧洲安全与亚洲稳定的内在关联性。
她指出,日本和德国分别处于中俄两国的东部与西部前沿。
两国务实合作关系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她特别强调双方享有相同价值理念与战略目标,用“理念相通”来定位这种关系。
根据外交人士透露的内部备忘录显示,德国外交部认为这种合作有助于建立更加规范、稳定的国际架构。
2021年3月,两国签署的《军事情报保护协定》具有突破性意义。
这项协议实现了包括“特别防卫机密”在内的情报资料互通。这标志着战后形成的技术交流壁垒被实质性突破。
同年11月,德国海军“巴伐利亚”号护卫舰停靠东京港。
这是德国军舰二十年来首次访问日本。
随后该舰与日本海上自卫队开展了联合反潜训练,结束后径直航向南海水域。
这一系列行动被视为德国参与印太地区安全事务的重要试探。
2022年成为双方关系深化的关键节点。
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在任职后的首次亚洲之行中,将东京作为首站而非北京。
随行代表团中,军工企业代表占比超过30%。其中包括莱茵金属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该公司以生产豹式主战坦克闻名。
三个月后,德国总统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同样选择了日本作为访问目的地。
在此期间,双方共同宣布组建“战略物资供应联合体”。该合作涵盖稀土元素、芯片等具有军民两用性质的关键材料。
2024年1月,双方合作迈上新台阶。《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的签署,意味着两国武装力量可以在战时相互提供包括燃料、弹药在内的各类军需物资。
此类协定以往主要在北约成员国内部签署。德国与亚太国家达成此类安排尚属首次。
五个月后的某个工作日,德国国防部传出消息,计划在印太地区长期部署护卫舰编队。
同时考虑参加美国与日本的联合军事演习。
与此同时,日本防卫省发布的年度《防卫白皮书》出现显著变化。其中首次单独设立“欧洲安全局势”章节,涉及德国的内容比以往版本增加四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德国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里乌斯公开表示,德国陆军最快将于2025年赴日,与日本陆上自卫队举行联合训练。
这是二战结束后两国陆军首次举行正式联合演习。
军工企业间的技术合作日益密切。德国莱茵金属公司正在测试专门为日本设计的无人地面作战平台。
而一家日本企业也在协助研发用于“金牛座”巡航导弹的火箭推进系统。
德国驻日本大使馆特别增设了国防技术武官职位,专职负责武器装备与采购事务。
这种战略协作背后蕴含着各自的考量。
2020年德国发布《印太地区政策指南》后,一直希望提升在亚太地区的存在感。
而日本则期待借助德国的影响力,增强其在欧洲安全事务中的话语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