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枣香飘出振兴路:非遗老酒坊的“醉”美转身

清晨五点,石家庄无极县南流乡小东郎村的酒坊已腾起白雾。刘明欣抄起木锨翻动窖池里的枣泥,深褐色原料裹着麦曲翻涌,甜香混着酒

清晨五点,石家庄无极县南流乡小东郎村的酒坊已腾起白雾。刘明欣抄起木锨翻动窖池里的枣泥,深褐色原料裹着麦曲翻涌,甜香混着酒气直往人鼻尖钻。"这锅发酵满二十八天了,今儿该起窖。"他抹了把汗,指甲缝里嵌着洗不掉的枣红色——那是三十年酿酒生涯烙下的印记。

东郎枣酒的酿造秘笈藏在祖训里:霜降后摘枣,选肉厚核小的躺枣,配比是祖传的"三斤枣一两曲"。发酵时讲究"看天吃饭",温度低就裹稻草被,湿度大要开窗通风。刘明欣至今保持着父亲教的绝活:抓把酒醅一攥,指缝渗出的汁水挂丝不断,便是蒸馏的好时辰。可老手艺人也玩起了新花样,去年引进的温控发酵罐,让原本看运气的发酵周期精确到小时,出酒率提高了两成。

最让老客户们惦记的,是那口穿越百年的滋味。蒸锅接出的头道酒,刘明欣总要留一盅敬祖宗。琥珀色的酒液滑过喉头,先蹿上一股枣蜜香,而后是粮食的醇厚,尾调带着微微焦糖感。石家庄某酒楼老板老赵是二十年老主顾:"别处枣酒要么甜得发腻,要么辣嗓子,就他家的能喝出层次,配着驴肉火烧能吃出满汉全席的架势。"

这坛老酒正酿出乡村振兴的新故事。酒坊后院新起的玻璃晒场上,三百个陶瓮整齐列队,这是村里五户脱贫户承包的"责任田"。刘明欣把发酵好的酒醅分给他们照看,按出酒量分红,去年最勤快的老张家多挣了八千块。包装车间里,几个小媳妇正给青瓷瓶系红绸带,这批订单要发往天津的商超,烫金的"非遗工坊"标识在阳光下泛着光。

小东郎村的账本透着枣香味的辩证法:古法工艺要守牢,现代账本也得算清。酒坊去年添了真空灌装线,保质期从三个月延到一年;抖音直播间里,九零后侄女把蒸馏过程拍成连续剧,粉丝追着问"刘爷爷今天开窖没";县里帮着申报的地理标志刚获批,批发价每斤涨了十五块。村支书盘算得更远:"明年把废弃小学改造成酿酒体验馆,游客既能品酒,还能亲手装坛封泥。"

暮色渐浓时,酒坊飘出的香气漫过田埂。刘明欣蹲在窖池边啃馒头,就着新接的酒头咂摸滋味。他忽然想起父亲的话:"枣树越老结的果越甜,手艺传得久才够劲道。"远处光伏板在麦田里泛着蓝光,新修的村道上一辆冷链车正鸣笛转弯——那里面装着两千斤枣酒,明天就会出现在北京胡同的小酒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