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富士康的灯,灭得太快了。 郭台铭大概没想到, 当年在深圳敲出来的代工帝国,会

富士康的灯,灭得太快了。 郭台铭大概没想到, 当年在深圳敲出来的代工帝国,会栽在“印度梦”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踩准了时代的“油门”——大陆的廉价劳动力、百公里内配齐所有零件的产业链,加上全球电子产业爆发的风口,把富士康从几台旧机器的小作坊,喂成了“照亮半条街”的巨无霸。巅峰时深圳龙华园区45万人轮班,iPhone从这里一台台运到全球,说句“中国制造名片”真不为过。 可这份风光,毁在他的“换赛道”里。他觉得大陆红利“吃腻了”,砸10亿在印度盖工厂,还放话要迁3000亿产能过去。结果印度给了他“当头一棒”:良品率才50%,大陆工人一天干完的活,印度工人得磨两天;去年德里47度高温,电力直接崩了,生产线说停就停,几千人干等着;疫情时泰米尔纳德邦工厂确诊超100人,iPhone直接减产一半——这哪是“印度梦”?分明是“花钱买教训”。 这边印度工厂“掉链子”,那边大陆的“基本盘”也稳不住了。手机行业集体砍单:小米从2.4亿砍到1.9亿,荣耀下修三成,OPPO、vivo加起来砍20%,一加更是砍了四成。订单少了,工厂自然不需要那么多人——有行业人士说,2024年三月有些代工厂裁了三分之二的人,产能降40%,富士康再大的家当,也扛不住这么“缩水”。 更关键的是,他忘了自己的“根”在哪儿。当年能让流水线“灯火通明”,不是只靠便宜劳动力,而是大陆“不出百公里配齐所有零件”的产业链底气。可他一门心思往印度跑,零件得从中国运,运费时间都涨,电力还不稳,这不跟钱“过不去”吗?等想回头稳大陆市场,立讯这些后起之秀早追上来了——苹果订单分出去就收不回,国内品牌也扶持本土代工厂,富士康的“位置”,早没那么稳了。 2024年财报更“露馅”:总营收涨11%靠AI服务器撑着,可iPhone代工的消费电子业务,从3.35万亿新台币跌到3.17万亿——典型的“拆东墙补西墙”。第四季度更惨,营收涨15%,净利润却降13%,虚胖的“帝国”,一戳就破。 当年深圳园区昼夜不停的流水线,现在慢慢暗下来了。你说,郭台铭是输在时代的“翻涌”,还是输在自己忘了“根”的“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