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沈醉回忆:当年徐远举准备扒掉江姐衣裤羞辱,逼江姐招供,江姐对着徐选举大声怒斥,徐远举尴尬至极,江姐因此免受此等羞辱。 沈醉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他的女儿沈美娟曾感叹,父亲的人生被戴笠左右,陷入军统后未能抽身而出。如果没有加入军统,凭借优越的家教与文化修养,沈醉或许能成为一名学者。然而,他选择了特工的道路,从此身陷腥风血雨,命运轨迹完全改写。 1946年,戴笠因飞机失事身亡,军统内部权力斗争激化。沈醉自信自己有能力争夺更高职位,甚至希望取代毛人凤成为保密局局长。在他的回忆录中,沈醉承认自己认为毛人凤资历浅,且非黄埔军校正式毕业,而自己不仅在军统资格老,还深得戴笠信任。然而,尽管沈醉曾是军统“四大杀手”之一,也在组织内颇有名望,但他距离真正的权力核心仍遥不可及。 沈醉加入军统后,很快表现出特工天赋,深得戴笠赏识。第一次到军统总部,戴笠亲自陪同他熟悉环境。沈醉发现局本部设施杂乱无章,电话线随意悬挂,甚至可能刮到行人的帽子。他默默记下,随后迅速整改。沈醉初入军统,曾受戴笠委以重任,为组织解决了不少难题。在沈醉忙于整顿局本部时,母亲、妻子和孩子从家乡赶到重庆。 他的母亲带来一本书《御香缥缈录》,希望借此点拨儿子。这本书讲述了清末宫廷女官因盗用慈禧太后首饰而被驱逐的故事,意在提醒沈醉不要贪恋权力,务必守住清廉。沈醉读后深受触动,向母亲承诺,绝不会动用公家的任何资源。他的母亲也提出,不如盖一座俭朴的平房,免得招人非议。沈醉听从母亲建议,没有选择豪华住所,而是以低调示人。 1964年的一个秋日,年过半百的沈醉又一次翻开了那本已经读过数十遍的《红岩》。这本描写重庆地下党斗争的小说,在他的书架上始终占据着特殊的位置。每当他读到书中"严醉"这个角色时,内心总会泛起阵阵波澜。因为他心里最清楚,那个冷酷的军统特务头子"严醉",正是以他为原型所创作的。 就在这一年,沈醉终于见到了《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在交谈中,他向罗广斌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这段关于江姐在狱中与军统特务斗智斗勇的经历,因为得知得太晚,未能被收入小说中。这让罗广斌感到深深的遗憾,但也让这段历史多了一个见证者。 在审讯中,徐远举采取了一种极其卑劣的手段。他命令手下准备对江姐实施羞辱性的审讯方式。然而,面对这种侮辱性的威胁,江姐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智慧。她以女性的独特视角,以锋利的语言严词驳斥了徐远举,使这个残暴的特务头子难堪至极。 沈醉当时在场,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他向徐远举提议改用其他审讯方式。随后,特务们开始对江姐实施了其他形式的刑讯。即便在十指插入竹签的剧痛之下,江姐仍然没有透露任何组织的秘密。 在军统任职的十七年间,沈醉逐渐成为了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特务头子。因其手段狠辣,审讯犯人时毫不留情,甚至被人们暗地里称为"阎王"。这个绰号背后,是无数革命志士的鲜血和生命。在解放战争即将结束时,沈醉在云南被人民解放军俘虏。此后,他被关押在北京的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1981年,《香港时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戳穿沈某的真面目》的文章,对沈醉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文章措辞激烈,最后却又笔锋一转,称如果沈醉“真心改悔,回头还是有岸可登”。这篇文章显然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图。面对无端的指责,沈醉并未选择沉默,他提笔写下一篇文章,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和坚定立场,并将其交给香港《新晚报》。文章发表后,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议论。 沈醉的复杂经历始于1949年云南起义期间。当时卢汉将沈醉等人关押起来,起初不信任他,但随着沈醉态度的转变,卢汉最终将他交给了解放军。此后,沈醉开始了战犯改造的历程。在改造过程中,他亲眼目睹新中国建设的成就,并深感触动。他不仅积极参与劳动,还主动交代了军统时期的历史,包括许多隐秘的情节。经过多年改造,沈醉最终在1960年获得特赦,恢复了自由。 出狱后,沈醉第一时间联系了远在香港的妻子粟燕萍,希望与家人团聚。然而,粟燕萍因种种原因未能回到大陆,这让沈醉倍感失落。他在深圳苦等两日未果,又等待了四年,最终接受了现实。1965年,他在小女儿沈美娟的劝说下前往香港,与粟燕萍办理了离婚手续。令粟燕萍意外的是,沈醉在面对她和再婚丈夫时表现得十分平静,还主动握手致歉,称自己未能尽到作为丈夫的责任。双方达成了友好协议,沈醉的宽容与坦诚令粟燕萍深受感动。 回到大陆后,沈醉结识了一位名叫杜雪洁的护士。杜雪洁曾是天主教修女,后来成为护士。在给杜雪洁的信中,沈醉坦承自己的过往,并表示经过多年的改造,已经成为一名自食其力、为人民服务的普通人。他的坦率与真诚打动了杜雪洁,两人最终结为夫妻。婚后生活平静而温馨。 1996年,83岁的沈醉因肺癌去世。一年半后,杜雪洁也与世长辞。女儿沈美娟为二人购置了一块墓地,将他们合葬在一起。
1964年,沈醉回忆:当年徐远举准备扒掉江姐衣裤羞辱,逼江姐招供,江姐对着徐选举
运赛过去
2025-02-01 22:30:55
0
阅读: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