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醉1956年从重庆转送到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来到这里他发现管理方式和在重庆时有一

玲珑说历史 2025-01-31 23:49:40

沈醉1956年从重庆转送到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来到这里他发现管理方式和在重庆时有一些区别,比如管理所规定改造的战犯们要在每一星期中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如缝纫、理发、洗涤、挑饭菜开水等,并采取“自动报名,量力而为”的办法,听凭自己选择一项或两项,自己认为身体不好或对这些不感兴趣时也可以不参加。 不过既然是改造,战犯们自然是都要积极地报名的,说实话谁不想早点被释放呢!刘嘉树(曾任第17兵团司令官)对沈醉说:“你不要以为说‘可以不参加’,你要真的不参加,到时用棉花也塞不住耳朵(指‘同学’的批评)。”刘嘉树报名参加了缝纫组从事铺棉花、补破衣裤等最轻微的劳动,沈醉也报名参加了缝纫组。 后来又成立了理发组,只有牟中珩(曾任第2绥靖区副司令长官)一人报名,这是因为理发毕竟是个技术活,牟中珩过去在山东管理所时学过一点理发。牟中珩觉得一个人太孤单,便积极动员沈醉参加这个理发组,由于理发组和缝纫组工作不冲突相对比较清闲,只有每星期日理一次。沈醉一开始不大愿意,嫌给人理发太脏,站着工作也累,牟中珩劝沈醉说:“久了就习惯了”。沈醉不好推辞,就只好同意参加这个理发组。 缝纫组成立后,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便搬来几部旧缝纫机,可是,没有人会使用。正在为难时,杜聿明自告奋勇地报名参加缝纫组,并说他会使用缝纫机,当时杜聿明因病已经摘掉了一个肾脏,按照规定他是可以免除劳动的,不过杜聿明很积极的来的了缝纫组。 裁缝组的其他人都以为杜聿明在吹牛,大家都不相信杜聿明这个大名鼎鼎的徐州“剿总”副总司令会干这活。杜聿明告诉大家,他在担任机械化军长(第五军)时,曾办过一个缝纫工厂,由他妻子曹秀清任厂长,他不但对坦克车等有兴趣,会修会拆,对缝纫机也一样会弄。果然,杜聿明一坐到机器旁,便能运用自如。在杜聿明的带动下,缝纫组的其他人也很快地掌握了技术。 缝纫组的工作主要是缝补战犯穿的衣裤,好坏都没关系。沈醉一开始小心翼翼,居然缝了半条裤子,他一高兴便有点“艺高人胆大”,骄傲自满起来了,当沈醉正准备把另一只裤腿缝好时,机器刚一踏动,只听到“啪”的一声,针折断了!沈醉急得满头大汗。杜聿明也连忙跑过来,急得连连摇头。 沈醉和杜聿明都很紧张,沈醉写了一个检讨,说了一大堆,什么粗枝大叶,不爱惜公物等等。结果却大出意料,管理员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下次留心点。”沈醉和杜聿明这才如释重负。

0 阅读:30
玲珑说历史

玲珑说历史

日交月替变幻天地多少颜色,人来人往更易乾坤无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