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被软禁已有7年的张学良托人向蒋介石传话,索取一根钓鱼竿。戴笠不明就里

史记峰会 2025-01-20 23:06:51

1943年,被软禁已有7年的张学良托人向蒋介石传话,索取一根钓鱼竿。戴笠不明就里,向蒋介石报告说:“张学良太小气,连一根钓鱼竿也舍不得花钱买。”蒋回答说:“你懂得什么,这是他暗示我,要他钓鱼必须释放他。” 张学良自被羁押以后,闲来无事,钓鱼就成了他打发时间的一个主要消磨时光的休闲。1939年夏初,张学良由湖南郴州的苏仙观转移到70里外的永兴县文明书院, 附近文峰塔下有条小河,河里有鳜鱼和鲤鱼。张学良也学着当地百姓的钓鱼方法,用泥鳅作诱饵,每次都能钓上几斤,及至返回途中路过村庄时,他就把这些活蹦活跳的鱼全部送给当地农民。 有一次,张学良心情不佳,坐在文明书院对面的拦河坝上钓起鱼来。他上好鱼饵后,把 竹钓杆伸向坝下的河水中,由于诱饵太轻,水流又太急,试放几次都沉不下去;他 就摘下手上的金戒指套在诱饵上,诱饵沉下去了,钓丝却绞上毛柴被扯断,戒指也丢了。 张学良扫兴地沿着石板路走回来,监视他的军统局特务队长刘乙光问他出了什么事,在其不断追问下,张学良说出了钓鱼不成反失落戒指的事。 刘乙光听后,略讥讽地笑着说: “姜太公稳坐钓鱼台,是在平缓的水流里钓鱼,可你却在急水滩上钓,真是太性急 了” 张学良一听,再也忍不住了,大声地对刘乙光说:“你们用几十个、上百的人、十来部车来伴随我,为什么不把这些人和车开到前线去,难道你就不性急吗”一些特务和宪兵闻声赶来围观,刘乙光只得尴尬地走开。 不久,张学良被转移到沅陵县,随从人员给他买了根日式鱼竿,张学良说日式钓竿钓不到鱼。原来沅江钓鱼的传统工具是用一个竹筒,在竹筒上缠起很长的粗线,上面再拴一个很大的钓鱼钩子,在一个大钩子上又分出三个小钩。钓鱼时先在鱼钩上装上肉类或是虾蚯一类的鱼饵,再卷动竹筒把线放到江心等候鱼上钩。只要水面涌起波纹,便将粗线往回拉,通常上钩的鱼有六七斤重,有时竟有一 二十斤,一个人也拉不动。 张学良在沅江时,经常天一亮就去钓鱼,有一次他钓到一条特大的鱼,几个人合力也未把它拉上来,结果只好叫船夫跳到江里,跟随那条鱼游荡, 等到那条大鱼挣扎到筋疲力竭时,才把它拉上船。张学良把钓来的鱼改善大家伙食, 常清蒸、油煎、红烧、白煮,上下人等,大快朵颐,有时就在船舱里和大家一起吃。 当时给张学良撑船的船夫姓杨,开始他不知此人是谁,后来听别人都称张学良“张司令”或“少帅”,也就跟着这样叫。一次,他刚开口叫一声“张司令”,张学良竟拍桌大怒道:“我是什么‘司令’,你不知道我早被蒋介石撤职罢官啦以后再不准你叫我‘司令’,就叫我‘张老板’、‘张老百姓’。” 稍后,张学良又加了一句:“不过你可要弄清楚,张老板与那个蒋老板不同,我张老板是爱国的。” 钓鱼对张学良来说,是消磨时间的最好方式,因为一旦开始垂钓,往往就是半天过去了,这也让张学良暂时忘记了所有的不快之事。张学良不用日式鱼竿,也把蒋介石送给他的一根式国鱼竿折成几段。 张学良在1943年托戴笠向蒋介石传话要鱼竿,背后是有隐情的,原来,当时戴笠奉蒋介石之命要张学良给汪伪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伪军政部政务次长鲍文樾写信,劝他反正,为军统效劳。 鲍文樾原是东北军将领,少壮派,曾是张学良的亲信,曾任张学良的参谋长、东北军驻南京代表。 “西安事变” 时,鲍文樾是主要参与者之一,后来他被迫离开东北军,郁郁不得志,经周佛海牵线投靠汪精卫。 得知鲍文樾投敌后,张学良非常的气愤,马上写信给鲍文樾,信中要他不要“做历史罪人,好自为之”。但是这封信送去后,鲍文樾不予理睬,此时的张学良已无当年的影响力了。 给鲍文樾的信送出以后, 张学良考虑到自己已被囚禁7年之久,也看出来胜利也只是时间问题,他认为蒋介石不应该再关他了,所以这才让戴笠捎话,要鱼竿是假,暗示让蒋释放他是真。 戴笠捎话后不久,张学良得到蒋介石所赠的一根美式进口的高级钓鱼竿,这个鱼竿能长能短,能 缩能伸。 张学良接到这根钓竿后气得直发抖,将它折断为几节,对赵四小姐(赵一荻)说: “老蒋要我能屈能伸”。 1945年春,东北元老莫德惠奉蒋介石之命,到贵州桐梓看望张学良,转交蒋送给张学良的一块怀表。张学良接过表感慨地说:“时间已经过去10年, 现在蒋先生才挂念起让我掌握时间。我看这表很好,再走10年、20年也不会停的。” 莫德惠走后半年,抗战胜利了,这让张学良满怀希望,认为他也该自由了, 决定送件礼物给蒋介石。 张学良将他1934年下野时,旅欧买的瑞士欧米茄表厂百年纪念金表托戴笠送给蒋介石,蒋收到后知道张学良又在提醒他时间已到,该释放他了。蒋介石不做正面答复,也打哑谜。 戴笠带去回礼:一本1936年的年历和一双绣花鞋,意为“西安事 变”这笔账还没算完,要他永远做 足不出户的闺中将军。1946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短暂会面张学良后,张学良被押往重庆歌乐山白公馆,同年10月被送到台湾。

0 阅读:105
史记峰会

史记峰会

以史为鉴,通晓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