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3D 打印新材料问世:医疗 + 能源双赛道,掘金未来制造革命

一则来自《先进材料》期刊的突破消息,正在重构资本市场对 3D 打印行业的认知 ——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研发的 “可折叠瓶刷

一则来自《先进材料》期刊的突破消息,正在重构资本市场对 3D 打印行业的认知 ——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研发的 “可折叠瓶刷” 结构 PEG 材料,不仅解决了传统生物材料脆化难题,更实现了人体兼容与高弹性的双重突破。这绝非单纯的科技新闻,而是撬动医疗、能源两大万亿赛道的支点,更是 A 股 40 余家布局企业的价值重估信号。

一、材料破局:从 “实验室” 到 “双赛道” 的价值裂变

3D 打印的核心竞争力始终锚定材料创新,此次 PEG 材料突破堪称行业 “质变” 节点。传统 PEG 材料因结晶脆化问题,在人工器官等领域束手束脚,而新研发的 “可折叠瓶刷” 结构通过侧链折叠储力设计,让材料既能承受拉伸形变,又能通过紫外线塑形技术制造复杂器官支架。细胞培养测试显示其生物相容性满分,意味着人工血管、软骨支架等植入式医疗产品将迎来量产可能。

更具想象空间的是其跨界潜力:在室温下展现出的高电导率与拉伸性,使其成为固态电池电解质的理想材料。要知道,当前固态电池最大痛点便是电解质的导电性与稳定性矛盾,而这种新型 PEG 材料恰好提供了解决方案。结合深圳先进院已用 3D 打印技术造出可循环 10 次的 “活体电池”,材料革命正推动 3D 打印从 “制造工具” 升级为 “能源解决方案载体”。

这种双赛道突破直接对应千亿级市场增量:医疗端,全球 3D 打印植入物市场年增速超 25%,国内口腔、骨科等细分领域已涌现爱迪特等龙头企业;能源端,固态电池产业即将进入爆发期,材料环节毛利率可达 40% 以上,为相关企业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二、产业图谱:A 股 40 家企业的 “三国杀” 格局

材料突破的落地,终究要靠产业端承接。目前 A 股超 40 家企业已构建起 “设备 - 材料 - 应用” 的完整产业链,形成清晰的竞争梯队:

第一梯队(技术壁垒型):以华曙高科、铂力特为代表,主攻工业级高端设备。华曙高科拥有20 余款金属与高分子打印设备,配套40 余种专用材料,牵头10 项国家标准制定;铂力特则手握616 项金属增材专利,其大尺寸多光束设备垄断航天领域核心订单。第二梯队(材料卡位型):久日新材的TPO 光引发剂在 3D 打印油墨领域市占率领先,沃特股份通过参股协同高科深度绑定深圳 3D 制造创新中心,爱司凯的 512 喷头技术已实现砂模打印设备自给。第三梯队(应用落地型):爱迪特的冠桥树脂获 FDA 认证,完成上百例义齿打印验证;伊之密的 spaceA 打印机以热塑性颗粒材料切入消费品制造,直接受益于 AI 降维带来的消费级市场爆发。

业绩数据已印证产业活力:24 家概念股前三季度净利润正增长,英诺激光增速达 24.65 倍。更值得关注的是估值洼地 —— 立中集团15.79 倍市盈率搭配 26.77% 净利增速,伊之密、爱迪特等 6 家企业滚动市盈率不足 30 倍,在年内平均回撤 21.22% 的背景下,形成显著的安全边际。

三、投资逻辑:抓牢 “材料 + AI” 两大核心变量

3D 打印行业正处于 “技术突破 + 政策加持” 的黄金拐点。工信部将其纳入 “人工智能 + 制造” 重点方向,2025 年国内市场规模预计突破千亿元,而全球市场 2030 年将达1150 亿美元,年复合增速 30%。把握投资机会需聚焦两大主线:

主线一:材料国产化替代。当前高端 3D 打印材料进口依存度仍超 60%,随着新型 PEG 材料技术外溢,国内企业有望实现弯道超车。可重点关注三类企业:一是光引发剂龙头久日新材,受益于光固化打印渗透率提升;二是生物耗材企业沃特股份,其参股公司掌握材料改性核心技术;三是金属粉末供应商楚江新材,前三季度净利增速居前且深度绑定航空航天客户。

主线二:AI + 场景落地。人工智能正让 3D 打印从 “定制化” 走向 “规模化”,消费级设备建模时间缩短至原来的 1/3,医疗领域实现 “影像采集 - 智能规划 - 打印”全自动化。建议布局两类标的:一是设备端的华曙高科,其智能闭环控制技术使打印稳定性达 98%;二是应用端的爱迪特,口腔正畸场景已实现 AI 设计与 3D 打印深度融合,生产周期缩短 60%。

需要警惕的是短期波动风险:华工科技、美瑞新材等个股回撤超 30%,反映市场对技术落地节奏的担忧。但长期来看,材料突破与 AI 赋能的双重驱动下,行业将从 “主题炒作” 转向 “业绩兑现”,优质企业有望复制新能源行业的成长路径。

互动话题:

从能植入人体的器官支架,到可能改变新能源格局的固态电池材料,3D 打印早已不是科幻概念。爱迪特的 3D 打印义齿、华曙高科的航空零部件,正在悄悄重构我们的生活与产业。

您在生活中见过哪些 3D 打印产品?您更看好它在医疗还是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前景?请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