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个挖痰的千古名方,化痰湿、解油腻,壮胆气、治失眠,屡用屡效

中医常说“百病多因痰作祟”,在临床上,有很多类型的病症几乎都与痰邪有关。不过,痰邪通常并不会单独行动,它往往会与其他病邪

中医常说“百病多因痰作祟”,在临床上,有很多类型的病症几乎都与痰邪有关。不过,痰邪通常并不会单独行动,它往往会与其他病邪一起,对人体发起“进攻”,而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病邪便是湿气,即痰湿交错。那么,关于痰湿病症,究竟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呢?不妨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孙思邈的医家,他编撰了一本医书叫做《千金要方》,其中就记载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化痰祛湿药方,它就是“温胆汤”,这个药方的关键其实就在于“温”字,简单来说,“温”就是不寒不热,不急不躁,就如同谦谦君子一般,温润如玉,而这种温性在治疗病症上,大多不会过于峻烈,所以也更适合体虚或较为虚弱的人群使用。

其实关于这个药方,目前通用的大多是出自于宋代医家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无择主要是将孙思邈记载的温胆汤方剂中增加了茯苓和大枣,并以此来增强方剂的健脾祛湿能力,让湿去则痰不生。而孙思邈记载的温胆汤配伍也很简单,仅含6味中药,分别是半夏、陈皮、甘草、生姜、竹茹以及枳实。

方中的半夏辛温,具有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的效果,由于该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胆热犯胃的病症,因此就用到了药性甘寒的竹茹来清胆和胃、清热化痰,它与半夏相配,既能化痰又能清热,可让胆气舒畅,胃气顺降,如此一来,烦躁呕吐的症状也自然能得到缓解。

治疗痰邪必定要先疏通气机,所以温胆汤中便用到了枳实、陈皮,理气行滞、消除痞满、燥湿化痰,“气顺则痰消”,最后再用茯苓来渗湿健脾,杜绝生痰之源,另用生姜和大枣来健利脾胃之气,和中培土。虽说整个方剂用到的中药材并不多,但却温寒兼进,让方剂不寒不燥,利于调养脏腑。

痰湿诱发的病症在我们生活中其实常见,比如,很多人都会常常感觉咽喉不适,似有异物却咳不出、咽不下,这或就是痰湿所致;另外,还有一些人会常年头痛、头昏脑涨,这也有可能是痰湿闭阻了清窍,导致体内的清阳之气难以到达头面;

当然,也有一些人会经常性便秘,即便用到了很多润肠通便的药材,却依旧不见疗效,这其实就可能是痰湿堵滞肠道所导致的。而大家若是想要缓解这些病症,最主要的就是想将体内的痰湿祛除掉,而温胆汤,便是最佳的选择之一,不愧是“挖痰”的千古名方。

不过,温胆汤的功效并不止如此,对于失眠患者来说,其实也能用温胆汤来缓解,在《千金要方》原文中就提到过:“胆寒之虚烦不得眠”,由于寒凝气滞会促使脾胃的湿热在胆内积聚,最终化痰邪,因此若是痰邪长时间没有被化解,那么就会形成上行的热邪,最终扰乱心神,诱发失眠,而温胆汤便能够将体内的湿热化解,并调和脾胃,护理肝胆。

另外,温胆汤它还是一个壮胆药方,《黄帝内经》中曾说过:“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如果一个人体内的胆气虚弱,就会变得优柔寡断、胆小怕事,甚至还会心神不定,易受惊吓,而之所以胆气不足,其实就是因为胆为春生之气,而长期的寒热会让胆不能保持“中正”,而温胆汤就刚好能解决这一难题,因此,也有不少医家称温胆汤为壮胆第一方。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