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与实现“双碳”目标的宏大背景下,传统油气田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如何破局,成为摆在这些功勋卓著的老牌能源基地面前的时代考题。
坐落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的青海油田,便是这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经过70余年的持续开采,如今已步入开发中后期。自然递减加快、资源劣质化、开采成本升高等一系列难题叠加浮现。然而,正是这片平均海拔3000米的“生命禁区”,正上演着一场深刻的“绿色蝶变”,为中国老油田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本。

01 科技破局:在“世界屋脊”探寻油气宝藏
柴达木盆地的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历经多次构造运动,如同破碎后被随意拼接的瓷盘。这使得油气勘探好似“大海捞针”。面对这一世界级的勘探难题,青海油田将科技创新视为破解困局的首要抓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让深埋地下的油气藏“显形”,青海油田持续应用先进地震技术。通过全方位网格层析及TTI偏移等尖端处理技术,大幅改善了盐下成像质量,使原本模糊的地质图像变得高清。这为精准定位井位、高效部署勘探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储层改造方面,针对不同区块的油藏特征,油田实施了差异化的“精准手术”。例如采用“密切割+极限限流”或“多段多簇+限流射孔”等特色体积压裂技术,有效深化了对断缝体油藏的认识,显著提升了单井产量。
同时,测录井新技术的应用也为高效勘探按下“加速键”。连续轻烃录井与氦气色谱技术,将油气识别精度提升了20%;而车载岩石物理实验技术的应用,则使储层评价周期缩短了三成,决策效率大大提高。
02 绿色引擎:构建高原之上的“风光气”新生态
对于青海油田而言,发展新能源不仅是响应国家战略,更是老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关键引擎。依托柴达木盆地丰富的风、光资源,油田正加速构建“油气+新能源”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青海油田深化“三新十元”发展格局,推动新能源业务全面发力。近期,其新能源年发电量已突破10亿千瓦时大关,这标志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油气田在新能源“蓝海”中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
一系列标志性项目正勾勒出这片高原的绿色能源版图。中国石油首座钙钛矿组件光伏示范电站顺利投运,格尔木50万千瓦风电项目风机基础浇筑全部完成。乌图美仁百万千瓦级光伏电站的并网,更是青藏高原首个百万千瓦气电支撑的新能源项目。
不仅要“发得出”,更要“用得好、能增值”。青海油田成功获取电力业务许可证,并通过绿证交易,打通了“发电—消纳—价值转化”的闭环,让绿色能源的价值得到充分释放,为守护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贡献了力量。
03 算力赋能:为七旬油田植入“智慧大脑”
数千口油气井散落于戈壁荒漠,管理难度巨大。近年来,青海油田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将智慧算力作为破解管理与效益难题的“金钥匙”,为老油田装上了“智慧大脑”。
面对老油区稳产压力,采油厂利用“井震一体化油藏精描”技术,实现了储层“甜点”的清晰识别,预测精度从60%跃升至80%以上,如同为地下开发装上了“高清导航”。
在生产管理上,智能间抽系统如同精准的“管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自动控制油井启停。这使得油井生产时长减少近25%,泵效提高16.4%,而日耗电量则大幅下降超过40%,实现了节能与提效的双赢。
由油田自主研发的“智能油藏动态分析平台3.0”系统,则构建了从生产预警到措施方案的闭环管理。该平台已累计完成数百个井组的智能分析,访问量数以万计,有效提升了油田整体的开发决策效能。
如今,青海油田正积极部署DeepSeek大模型、视频AI识别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让智慧算力持续为老油田的转型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截至2025年11月,青海油田的焕新之路仍在继续。它以实践证明,通过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和数字赋能,即便是开发数十载、身处恶劣环境的老油田,也完全有能力激发新质生产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