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石油
中国移动与中国石油,互相划转股份
今年9月2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发布公告,其控股股东中国石油集团拟通过国有股份划转方式,将持有的中国石油的541202377股A股股份(占中国石油总股本的0.3%)划转给中国移动集团,转让价格为0元。...
南海有这么多石油,为什么中国不开采?其实说白了,简单来说,越南已经在那里开采了,
南海有这么多石油,为什么中国不开采?其实说白了,简单来说,越南已经在那里开采了,中国如果这时候插一脚,越南估计得跟中国闹翻。南海这块海域,藏着海量石油,储量按国际估算就有上百亿吨级别,可中国为什么不急着去挖?越南那边早就在自家划的圈子里忙活起来了,捞了不少油气。要是中国现在插一手,估计得闹得不可开交。这里面藏着啥门道?是技术不行,还是另有打算?南海这片海,面积大,资源多,石油天然气加起来够亚洲用好一阵子。地质数据显示,这里盆地众多,油藏深埋海底,潜力巨大。中国作为周边大国,自然对这片海域的主权主张坚定不移,从历史和法理上讲,西沙南沙群岛都是我们的。但现实情况复杂,周边国家各有说法,开发起来就得掂量掂量。越南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在南海部分岛礁周边搞油气勘探,和国外公司搭伙,建了不少平台。到现在,他们从这些海域累计开采石油超过一亿吨,天然气近两万亿立方米,换来的钱有两百五十到三百亿美元。这笔收入在越南石油总产量里占了三成多,直接成了他们经济支柱。越南的平台群覆盖二十多个岛礁周边,日产石油十几万桶,天然气产量也稳步上。这样的开发,让他们尝到甜头,也加深了对争议区的控制。中国这边技术上没问题。在非争议海域,我们干得风生水起。比如珠江口盆地,深水气田建起来,单井日产原油上百吨,天然气几十万立方米。南海东北部新发现的油田,储量过亿吨,井深超五千米。这些成绩证明,我们有能力搞深海作业,成本控制也到位。可在争议区,为什么一口商业油井都没开?这说白了,先得算经济账。南海油气多在深水区,水深三千多米,高温高压,投资得砸进去上百亿。国际油价像过山车,低谷时投产,回收周期拉长,风险大。越南那边开发早,成本摊薄了,可我们如果跟风,短期看不划算。更关键的是地缘政治这盘棋。南海是全球贸易要道,每年几十万艘船过,运四成国际货物。要是开发闹摩擦,航道一堵,世界经济都得跟着遭殃。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当然得把区域和平放第一位。越南把这些油气当命根子,他们的平台建好后,产量峰值时南海贡献一半以上。要是中国现在插一脚,开采自家合法区域的资源,越南那边肯定急眼。过去就出过事儿,二零一四年五月,中国海洋石油九八一钻井平台在西沙群岛附近海域正常作业,这是合法的主权活动。越南却派出一百多艘船,包括武装艇,干扰平台作业,制造对峙。整个五月到七月,冲撞事件上千次,作业被迫调整,平台最终安全转移。这事儿闹大后,越南国内还组织抗议,国际上也跟着议论。说到底,越南这么干,就是为了守住他们的开采权益,不想让别人分羹。那次事件后,中国没硬来,而是强调通过对话解决。越南的举动,暴露了他们单边开发的野心,侵犯了中国历史性权利。可我们没上火,而是继续推进外交。这样的摩擦,如果在开发高峰时再来,影响更大。南海石油对越南是经济支柱,对我们也是战略资源,但贸然开采容易被动,外交上还得让人抓把柄。中国策略清楚:先解决主权归属,再谈资源开发。这不是退让,而是长远眼光。急着挖油,容易让争议升级,坏了区域稳定大局。我们现在积极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和东盟国家一起商量。二零一八年形成单一文本草案,二零二四年一月完成二读,启动三读,九月确认积极进展,十月中越联合声明还重申要早日达成。这准则一落地,就能立规矩,约束各方行为,为和平开发铺路。在准则框架下,共同开发不是空谈。中国主张,在不丢主权的前提下,和相关方共享资源。越南那边也知道,单干风险高,合作才能稳。过去几年,越南几次因中国施压,叫停部分勘探计划,损失不小。这说明,实力加克制,才是王道。我们在南海的“静默”,不是没能力,而是深思熟虑的暂停。经济上等油价稳,政治上等规则成,长远看,这步棋走得平稳。
美将中国逼成芯片强国!21年中国进口了2.8万亿元人民币的芯片,超过石油的进口额
美将中国逼成芯片强国!21年中国进口了2.8万亿元人民币的芯片,超过石油的进口额,而24年1一11月中国出口了1.05万亿元人民币的芯片,硬生生从全球最大的芯片买家变成了出口第一大国,这哪儿是自然成长,分明是美国逼出来的逆袭!2020年那阵子,美国突然下狠手,逼着台积电这些企业给华为断供芯片,一下子把咱们最顶尖的科技企业逼到了绝境。紧接着几年,制裁一轮比一轮狠,2022年直接封锁先进芯片制造设备,2023年又补刀,连英伟达特意为中国做的芯片都不让卖,到2024年底还在加码,把上百家中国企业列入管制名单。他们算盘打得精,就是想让咱们永远停留在买芯片的阶段,永远被他们卡着脖子。可美国人没想到,他们的封锁反而浇灭了我们的幻想,逼得整个行业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以前不少企业还想着“造不如买”,制裁一来,才明白没有自己的技术,饭碗随时可能被人砸了。国家立刻加大支持,企业也玩命砸钱搞研发,就像中芯国际,以前在成熟工艺上稳扎稳打,制裁后直接加速扩产,2024年一年就新增30万片28纳米月产能,全球份额从18%飙到28%,上海的新厂一年就建起来,专门生产12英寸晶圆。华为的遭遇更让人揪心,但也更让人提气。被断供后,华为海思没有垮掉,反而闷头搞自主研发,2024年11月拿出了麒麟9020芯片,用的是中芯国际的7纳米工艺,性能都快赶上台积电的5纳米产品了。最关键的是,这次彻底甩掉了美国EDA软件的依赖,全用咱们自己的工具优化。这款芯片装在Mate70上,一上市就被抢空,这不是简单的一款手机芯片,是给美国制裁一记响亮的耳光。不光是龙头企业,整个产业链都被激活了。长江存储以前造存储芯片还得靠进口设备,现在订单都转给上海微电子这些本土企业,存储芯片的自给率从2021年的10%一下子跳到35%,模拟芯片更厉害,国产化都过半了。以前咱们进口芯片里,存储器、处理器占了大头,现在自己能造了,2024年1到4月,光存储器出口就有218.7亿美元,占了出口总额的43.6%,这都是实实在在的突破。美国以为封锁了高端市场就能困住我们,没想到我们先把成熟工艺做透了,反而打开了更大的市场。东南亚那些国家,比如越南、马来西亚,这些年电子产品工厂建了一大堆,可自己造不了芯片,急需稳定的供应商。咱们的芯片刚好补上这个缺口,供货快、价格还合理,比国际同类产品便宜三四成,自然成了他们的首选。2024年咱们芯片出口前五大目的地里,东南亚占了不少份额,前五个地方就占了总出口的80%,这就是市场用脚投票。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1年咱们还在花2.8万亿进口芯片,到2024年,虽然进口总额还有3856亿美元,但结构完全变了,以前卡脖子的那些中低端芯片,咱们自己能造了,进口的更多是高端产品,而且出口已经冲到1.05万亿,全年算下来得超万亿,同比增长20.3%。更了不起的是,2025年上半年出口就达到6500多亿,创了历史新高,这增长势头根本挡不住。现在谁还敢说中国芯片不行?2024年咱们新增了18座晶圆厂,每月晶圆启动量超过3000万片,成熟节点产能占比都快超25%了。以前美国企业还等着看我们的笑话,现在泛林集团、应用材料这些美国设备商,都在偷偷反对制裁,因为他们也怕失去中国市场。这就是现实,美国越逼,我们越团结,越能爆发出力量。说到底,中国能成为芯片出口第一大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被美国的制裁一巴掌打醒的,是无数企业日夜攻关拼出来的。从2.8万亿进口到1.05万亿出口,这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崛起,是国家意志和企业努力的结合。美国想靠封锁遏制中国发展,最终却把我们逼成了他们最不想看到的对手,这大概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吧。
美将中国逼成芯片强国!21年中国进口了2.8万亿元人民币的芯片,超过石油的进口额
美将中国逼成芯片强国!21年中国进口了2.8万亿元人民币的芯片,超过石油的进口额,而24年1一11月中国出口了1.05万亿元人民币的芯片,现在中国已成为芯片出口第一大国。那段时间,中国芯片产业真是太难了,美国一封锁,中国就像被捆住了手脚的拳击手,有力使不出,高端芯片买不着,自己造又造不好,连中低端芯片都面临美国企业的“低价倾销”。美国企业为了挤垮中国厂商,不惜大幅降价,结果自己利润暴跌,可中国芯片产业还是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不过,压力有时候也能变成动力,美国越封锁,中国越要突围,华为早有准备,“备胎计划”一夜之间就转正了,海思芯片横空出世,让美国都吓了一跳。中芯国际在武汉封城那会儿,72小时不睡觉,加班加点调试设备,终于实现了14纳米芯片量产,长江存储也不甘示弱,打破了三星的垄断,宣布64层3DNAND闪存量产成功,这些突破,就像一把把尖刀,刺破了美国的技术壁垒。中国芯片产业能逆袭,靠的是“三板斧”:第一招:政府砸钱,企业拼命干,中国把芯片产业当成了国家大事,投入了巨额资金支持研发,光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销售额就预测能达到6460.4亿元,同比增长11.9%。企业也不含糊,华为的昇腾AI芯片性能直逼英伟达,中芯国际的28纳米产线良品率都突破90%了,连车规级芯片都从进口变成了出口,连福特、通用这些大公司都用上了中国芯片。第二招:市场换技术,农村包围城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美国企业为了抢市场,不惜降价销售,结果自己利润没了,市场份额也暴跌,中国厂商则趁机加快国产化替代,从消费电子到汽车、工业控制,一步步实现了全链条突破。第三招:规则反制,稀土成王牌,美国不是喜欢拿“国家安全”当借口吗?中国就用国际规则和中国法律反制,2024年,中国对镓、锗这些关键材料实施出口管制,全球半导体级镓价格暴涨300%,美国稀土概念股应声暴跌。2025年,中国又对稀土及相关技术实施精准管制,14纳米以下芯片所需的稀土材料都得逐案审批,直接卡住了美国军工的脖子。中国芯片产业能崛起,可不是靠运气或者碰巧,这背后是国家战略的坚定支持,是企业玩命创新的拼搏精神,还有对规则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美国总喜欢拿“规则”说事儿,结果中国用国际规则和中国法律,合规合情合理地反制,让美国尝到了“双标”的苦果。虽然中国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已经占了不少优势,但在先进制程还是有点吃力,美国不会轻易放弃技术霸权,未来的竞争只会更激烈。中国芯片产业已经证明了一件事:只要坚持自主创新,只要市场够大,只要规则运用得当,再高的技术壁垒也能被突破,再强的对手也能被反超。
板块异动|欧佩克+明年一季度暂停增产 石油天然气板块午盘收涨超3%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林玉莲记者徐锐)截至11月3日早盘收盘,石油天然气板块上涨3.07%。其中,洲际油气、惠博普涨停,中国海油涨幅达4.94%。中国石油上涨4.15%,市值突破1.7万亿元大关,创出年内新高。消息面上,11月3日,欧佩...
航母为什么烧重油?不夸张的说,重油才是最适合航母的,直接秒柴油。所谓的“重油”,
航母为什么烧重油?不夸张的说,重油才是最适合航母的,直接秒柴油。所谓的“重油”,就是石油提炼后的“油渣”。咱们平时加的汽油、柴油,都是石油提炼的“轻油”,而重油是提炼完这些轻油后剩下的残渣,颜色发黑,黏度跟蜂蜜差不多,常温下甚至会凝固。航母就是个“油老虎”,像辽宁舰一次就得加8000吨油,这可不是小数目。重油多少钱?一吨才两千出头,加满一次也就两千多万。可柴油呢?一吨得七千上下,换柴油的话一次就得花五千六百万,差着三倍多的钱呢。你想想,航母一年得出去多少次?服役三十年下来,光油钱就能省出上千亿,这钱够造两艘驱逐舰了,谁能跟钱过不去?柴油那价格,就算是大国海军也扛不住长期造造,更别说重油本就是副产品,成本低得理所应当,用它就是最划算的选择。再看动力性能,重油就是个“耐力冠军”,柴油根本比不了,咱看能量密度,重油每公斤能释放42兆焦的能量,柴油才35兆焦,差了足足两成。而且重油密度大,一升重油比一升柴油重不少,同样体积的油箱,装重油能多跑老远。航母要的是远洋续航,不是短途冲刺,加一次油能跑一万多海里才靠谱。要是换柴油,要么就得频繁找地方补给,在大洋上哪有那么容易?要么就得装更多油,挤占弹药和舰载机的空间,这简直是自废武功,俄罗斯那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当年驰援地中海,用的还是存了三年的重油,照样跑得稳稳的,这续航能力柴油根本扛不住。更关键的是安全,这可是航母的命根子,海上作战环境复杂,舰载机起降的尾焰上千度,弹药库就在旁边,燃料一点就着的话就是定时炸弹。汽油咱就不说了,闪点低得吓人,常温下挥发的油气见火星就炸,根本不敢用。柴油闪点虽然比汽油高,也就50多到60多摄氏度,还是容易出事。可重油呢?闪点高达80℃以上,黏稠得很难挥发,就算漏出来也不容易形成可燃气体,就算有火星溅上去也没事。你想想,要是航母被击中燃料舱,柴油可能瞬间炸成火海,重油却能“稳住不慌”,这可是能救命的差距,在战场上多一分安全就多一分胜算。还有动力系统的适配性,重油跟航母的蒸汽轮机就是“天生一对”,常规动力航母大多用蒸汽轮机,靠烧燃料产生蒸汽驱动螺旋桨,这玩意儿不挑燃料,重油里的杂质根本不算事儿,加热到120℃化开后就能烧,还能产生高温高压蒸汽,动力十足。可柴油发动机就娇贵了,喷油嘴特别精密,重油里的杂质进去就得堵,还得频繁维护。美国以前试过在小鹰级航母上用柴油动力,结果维护周期缩短了四成,天天修机器哪还能打仗?最后还得乖乖换回重油。这就跟老黄牛和赛马似的,赛马跑得快但挑饲料,老黄牛吃粗粮还能干重活,航母要的就是老黄牛这样的可靠劲儿。有人可能觉得重油得加热麻烦,可这根本不算事儿,航母启动时先用点柴油把锅炉烧热,再给重油加热化开,等运行起来,发动机的余热就能维持重油温度,根本不用额外费劲儿。比起省钱、安全、续航远这些大好处,这点操作上的麻烦简直不值一提。说白了,柴油就是个“短跑选手”,爆发力还行但耐力差、成本高,撑不起航母的远洋任务;重油却是“全能选手”,省钱、抗烧、安全还皮实,完全贴合航母的作战需求。那些说重油是“废料”的人,根本没搞懂航母的真实需求。航母要的不是好看的燃料,是能扛事儿、靠得住的燃料,重油就是唯一的答案,说它秒柴油绝对没夸张。
中国石油首个海底盾构隧道掘进突破1500米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李雁争)近日,中国石油首个海底盾构工程建设现场传来捷报,中国石油管道局建设公司承建的烟台港西港区LNG长输管道海域段盾构隧道掘进突破1500米大关,为全线贯通奠定了基础。烟台港西港区LNG长输管道...
“十五五”我国氢能有望实现规模化应用“绿色石油”激活万亿市场
央视网消息:“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具身智能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工业领域,绿色氢氨醇基本上能够具备经济性,同时也是超越地缘政治的一个“绿色石油”。
穿越周期显韧性:中国石油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深度透视
2025年10月30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在前三季度实现了1262.94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和21692.56亿元的营业收入。在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能源化工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凸显了公司...
你以为中国建核电站只是为了发电?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说白了,那是因为我们早已盯上了
你以为中国建核电站只是为了发电?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说白了,那是因为我们早已盯上了美国的“命根子”——石油!美国这些年能在全球横着走,全靠石油美元这根“金拐杖”。1973年一纸协议,把石油和美元死死绑在一起,各国买油必须先换美元,美国躺着就能印钞收割全世界。谁不服,断油、制裁、搞封锁,这套组合拳打了几十年,没人敢轻易叫板。可美国千算万算,没料到自己的制裁,反倒给中国核电送了“加速包”。2019年他们把中广核列入黑名单,想卡死我们的技术和设备进口。结果呢,中国直接被逼出了全套自主产业链!“华龙一号”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超90%,核电“大脑”DCS系统、“粮仓”核燃料元件全是自己造,6000家上下游企业拧成一股绳,美国的制裁彻底成了笑话。技术硬了,腰杆就直了,破局的机会说来就来。最让美国揪心的,是中东石油国的“倒戈”。2025年,沙特顶着压力和中国签核电协议,要靠“华龙一号”实现18%的核能供电。这还不算,中沙贸易人民币结算直接冲到45%,核电项目的设备采购、技术转让全用人民币支付,沙特银行还专门开了人民币清算账户。可狠的是中沙联手搞的“骚操作”:通过mBridge数字货币平台,再加上沙特的人民币黄金交割库,直接实现“人民币换黄金、黄金兑石油”。原来买油必须过美元的“独木桥”,现在多了条直达通道,石油美元的根基被悄悄挖了个大坑。沙特一带头,中东各国全跟风。阿联酋、卡塔尔抢着签中国核电协议,伊朗更是直接和俄罗斯联手,搞了个250亿美元的核电项目,交易全程用人民币结算,把SWIFT系统彻底踢出局。这些靠石油吃饭的巨头,现在主动拥抱核电和人民币,等于给美国霸权捅了最狠的一刀。这股“核电+人民币”的浪潮,早就冲出了中东。俄罗斯卖石油给印度,直接要求用人民币付款,短短几个月结算比例就飙到38.7%;土耳其的胡努特鲁电厂,电费收入100%用人民币收;连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都扛不住签下协议,30%的现货交易改走人民币。更绝的是支付技术的突破。以前跨境结算要等3到5天,现在靠mBridge平台,秒级到账、成本减半。中沙用数字人民币做原油结算,2小时就能完成,比美元结算快了几十倍。这套“技术+货币+能源”的组合拳,让去美元化变得又快又稳。为啥大家都愿意跟着走?核电的硬实力摆在这。IEA报告说了,核电是低碳又稳定的能源,中国现在在运59台核电机组,在建还有53台,2030年就要成全球最大核电国,2040年装机目标直指2亿千瓦。我们用核电替代石油,美国想靠断油卡脖子的算盘,直接落空。全球局势早就变了。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的份额跌到56.32%,创30年新低;人民币在能源结算的份额却翻了四倍,冲到7.6%。以前是美国说了算“谁控石油谁控世界”,现在中国用核电硬生生闯出一条新路:电力走到哪,人民币就跟到哪,规则就改到哪。美国主导的旧秩序,靠的是垄断和霸权;中国推动的新玩法,拼的是技术和共赢。你看,全球核电投资一年比一年多,2030年预计达到1200亿美元,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更是成了香饽饽。越来越多国家发现,跟着美国只能被收割,跟着中国搞核电、用本币,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