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2025年末,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站在技术变革的十字路口。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安全性逐渐触及天花板,续航焦虑和安全隐患成为制约市场发展的两大核心痛点。
在此背景下,被誉为“终极解决方案”的全固态电池技术,成为全球车企与电池厂商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近日,广汽集团宣布其全固态电池研发取得关键进展,为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也让行业看到了技术商业化的曙光。

01 广汽的“破冰”之旅
近日,广汽集团在广州番禺建成的国内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中试产线正式投产。这条产线的贯通,标志着广汽率先具备了60安时以上车规级全固态电池的批量制造能力,成功实现了从实验室样品到工业化生产的关键跨越。
广汽的技术突破体现在多个维度。其自主研发的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突破10mS/cm,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这项指标直接关系到电池的充放电速度、能量密度乃至使用寿命,是推动技术商业化的核心要素。
在制造工艺上,广汽攻克了干法厚电极制备等技术瓶颈。广汽集团固态电池平台高级经理介绍,其工艺面容量最高可达7.7毫安时/平方厘米,远超传统湿法工艺的不到5毫安时。
更高的面容量意味着电池的能量密度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广汽研发的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突破400Wh/kg,相较于当前主流液态电池实现了近乎翻倍的性能跃升。
02 破解行业核心痛点
全固态电池的最大优势在于从根本上提升了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由于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了易燃的液态电解液,电池的热失控风险被极大降低。
全固态电解质的耐热性可达三四百摄氏度以上,远高于传统液态电解液的一百多度。这意味着搭载全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将能更好地应对极端碰撞或高温环境,消费者的安全焦虑将得到有效缓解。
能量密度的飞跃则直接指向了续航里程的颠覆性增长。能量密度翻倍后,能让现有500公里续航的车型,轻松突破1000公里大关。
这一里程碑式的提升,将彻底改写电动汽车的使用场景,让长途旅行不再是难题,真正实现“告别里程焦虑”的愿景。根据广汽公布的时间表,全固态电池计划于2026年进行小批量装车实验。
随后的2027年至2030年期间,将逐步实现规模化的批量生产。这意味着消费者距离体验到超长续航、超高安全的电动汽车,仅有数年之遥。
03 群雄逐鹿的未来赛道
广汽的突破并非个案,全球范围内的固态电池产业化竞赛已全面打响。在中国,包括上汽集团、宁德时代、比亚迪在内的众多企业都在积极布局,并纷纷给出了自己的量产时间表。
上汽集团已联合清陶能源贯通其全固态电池产线,目标直指2027年实现量产交付。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也计划在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小批量生产。行业普遍认为2027年前后将是产业化的重要窗口期。
然而,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用,全固态电池仍面临成本高昂、固固界面接触性以及产业链重构等诸多挑战。关键材料硫化锂的价格一度高达每吨数百万元,成为制约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
尽管挑战重重,市场前景依然广被看好。研究机构EVTank预测,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届时全固态电池的比例有望接近30%。这一预测背后,是市场对更安全、更高性能电池的迫切需求。
广汽集团全固态电池中试产线的建成,无疑是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产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企业在下一代电池技术领域的雄厚实力,也预示着一个由固态电池驱动的、更安全、更长续航的电动汽车时代正在加速到来。未来几年,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这场围绕“方寸之间”的能源革命,将深刻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