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并网时长缩短一半!国网新疆信通“三级联动”破解新能源发展瓶颈

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宏伟蓝图下,新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正加速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和绿色电能的输出枢纽。截至

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宏伟蓝图下,新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正加速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和绿色电能的输出枢纽。截至2024年底,新疆新能源装机规模已历史性突破1亿千瓦大关,成为区域内的第一大电源。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无数新能源场站在戈壁荒漠拔地而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汇入国家电网。

然而,新能源的爆发式增长也对电网的稳定性与调控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风电、光伏发电固有的间歇性与波动性,犹如难以预测的脉搏,时刻考验着电网这条“能源大动脉”的韧性。要确保这股庞大的绿色电能“接得上、送得出、用得好”,一张高效、可靠、智能的通信网络便成为不可或缺的“神经网络”。国网新疆信通公司的使命,正是构建这张关键的网络。

01 为绿色动脉注入“通信之魂”

“新能源发电对通信网络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国网新疆信通公司通信方式组负责人曾指出。通信若发生瞬时中断,调度系统将无法获取实时发电数据,严重时可能导致场站紧急停机,电力输送被迫中断,成为制约能源转型的“卡脖子”难题。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国网新疆信通公司将新能源场站的通信接入工作视为核心任务。他们深知,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攻坚,更是保障新疆能源结构顺利转型、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一环。为此,公司从顶层设计入手,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通信服务与保障体系,为庞大的新能源舰队保驾护航。

02 “三级联动”下的新疆加速度

以往,新能源场站并网流程复杂,多方协调效率不高,是普遍存在的痛点。为破解此局,国网新疆信通公司创新性地构建了“省—地—站”三方协同通信保障机制,将复杂的流程清晰化、标准化。这一机制的建立,是新疆新能源并网得以跑出“加速度”的核心秘诀。

在省级层面,公司统筹全疆通信资源,并牵头制定了《电网并网厂站通信系统接入规程》等两项关键的自治区地方标准。这些标准统一了技术规范,从设备选型到板卡配置,为所有新建场站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指导蓝图,确保了接入工作的标准化与高质量。

在地州层面,各地州供电公司联合成立属地保障小组,深入一线负责现场勘查、设备安装监督与光缆验收。他们如同电网的“前哨”,及时发现并反馈场站接入过程中的潜在隐患,并监督整改,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了物理连接的万无一失。

在场站层面,则建立了“一对一”的专人联络机制。技术专家全程跟踪项目进度,与场站人员紧密配合,进行点对点的业务调试。这种无缝衔接的沟通模式,确保了从提交申请到正式投运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高效协同,大大缩短了等待时间。

03 数字赋能驱动能源转型

正是得益于这一套高效的组合拳,国网新疆信通公司圆满完成了全疆147座新能源场站的通信接入工作。截至目前,累计接入的通信设备达到357套,成功开通了继电保护、调度数据网等关键业务超过1038条。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张覆盖广阔疆域的“信息高速路”的全面建成。

最为显著的成果体现在效率的飞跃上。通过流程优化与机制创新,新能源场站从提交接入申请到通信系统正式投运的平均时长,被成功缩短至18天,相比以往效率提升了近一倍。这一成就不仅减轻了新能源企业的负担,更为新疆能源的快速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如今,这张强大的通信网络正为新疆超过1亿千瓦的新能源装机提供着坚实支撑,确保每一度绿色电能都能被精准调度、安全输送。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新疆本地的能源结构转型,也通过“疆电外送”工程,为全国的电力保供和绿色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国网新疆信通公司完成的147座新能源场站通信接入,不仅是一项技术工程的胜利,更是新疆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这张“信息天路”的铺就,为未来更大规模的新能源并网消纳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数字化的持续深化,这张智能通信网络将继续进化,为新疆乃至全国的“双碳”目标实现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